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251

文章分享:


建立友善的蔬果產銷機制

作者 / 17support

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資訊落差,往往是誤會的開端,當全民體悟到農藥對環境危害很大,為何還是有農民去買了農藥來噴?原因不是農民無知,而是現行的蔬果產銷機制,迫使他們走上這條路。好食機透過農食整合平台,縮短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並建立「社區菜市長」機制,從社區出發,教育消費者,也揭開盤中飧的神秘面紗。

圖1:有機栽培的珍珠芭樂

分享人:好食機/謝昇佑

台灣的外食族比例很高,換句話說,許多人與食材的第一次接觸,已經是被煮熟的料理。以國民美食炒飯來說,白米飯的產地在哪裡?雞蛋從哪裡來?肉絲是溫體的還是冷凍的?我們一邊咀嚼桌上的佳餚,卻不見得了解這些東西的來源和生產過程。

拜頂新爆發假油風暴之賜,消費者對眼前的食物有了多一點的好奇,願意多花一些時間來了解食物是怎麼樣被「製造」出來的。即使大多數的人還是仰賴店家供應現成食物,在某種程度上,是台灣人的飲食小革命。

稍有危機意識的消費者在關注油品問題之外,農藥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時有所聞,現在有一群人希望藉由種植有機農作物,以及施行友善農法,試圖扭轉慣行農法帶給土地負擔的耕種方式。

圖2:實施慣行農法的農民在田間噴灑農藥

現行的蔬果產銷制度

倘若有到過農村,可以看到農夫背著噴灑農藥的裝備,戴著口罩全副武裝在農田裡噴藥,噴完藥之後,要趕緊回家將一身衣物褪下,從頭到腳徹底洗乾淨之後才能進家門。顯見農夫自己曉得,農藥可以毒死蟲,除草劑可以除掉草,也絕對會造成人體傷害,讓人不禁想問:「農夫為什麼要這麼做?」

讓我們把時間快轉到農夫完成收割,準備要把這些農作物賣掉之際,目前農民販售蔬果的方式,大多是透過拍賣做一次性的販售。農民在農會設有一個共同帳號,在傳統蔬果拍賣舉辦之前,集結農民們的農產品共同運銷到市場進行拍賣。拍賣現場除了拍賣人員和農民之外,還有參與競標的承銷員,承標員可能是連鎖超市的採購人員,或是餐廳的負責人等。一開始由拍賣人員決定開盤價,假定每斤高麗菜10元,再由各個承銷員彼此喊價以及決定購買數量。

在這樣的結構底下,農民無法影響價格,只能接受最終售價,有可能辛苦半年的成果只能賤價售出,也是農民收入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參與這個機制,農民必須自行尋找銷售管道,現實的情況是,成熟的農作物一天沒賣掉,就一天無法獲利,時間往往不站在農民這邊。

在傳統的架構下,把「剝削」這頂大帽子扣在承銷員頭上,是相當不合理的。承銷員爭取最低的收購價來降低成本,拍賣員提供相對應的價格滿足承銷員需求,在市場供需法則中,買賣自然地形成了。這之中沒有違法的事情發生,農民卻承受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要維持穩定的產量,農民只好把風險轉嫁到土地上,農藥和肥料旋即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是「含淚」剝削土地的完整面貌。

眼淚擦乾後,能否創造消費者安心購買、農夫放心耕種、土地恢復生機的三贏局面?

好食機嘗試建構一個公平交易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消費者會知道自己的消費中,有多少錢實際回饋到農民手裡,以及農民拿了這些錢,如何經營他的農場或牧場,從頭到尾都是資訊透明的狀態。

圖3:合作農民在果園中勞動的身影

有了想法和構想,好食機便著手推動「社區菜市長」機制,由每個社區盤點各自的農產品需求,直接向農夫購買,跳脫傳統蔬果拍賣的架構,創造新的產品供應模式。直接跟農夫購買,馬上面臨第一個棘手問題,一包有機青菜70元,運費60元,不成比例的運費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透過社區菜市長統整需求,集體分攤運費,把最終價格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而這樣居中協調的角色,是推動機制的最後一哩路。

透過農食教育 把小餅變大餅

當網絡建立起來之後,農民卻不太願意處理消費者的「客服電話」。當消費者有疑問撥打電話詢問時,農民聽到手機聲響,必須先暫停手邊農務,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脫下手套,在準備滑開手機的時候,這通電話已經掛斷了。因此有一位了解農民作息,又具備一定農務知識的中間人就非常重要,社區菜市長正是聯繫農民和消費者的橋樑,更是農民得力的專業秘書。

當社區菜市長組織一定人數的社群,規模達10到15人左右,就會對這一群人進行基礎的農食教育,包含施行友善農法的原因、農產品是如何送到手上、消費的盈餘分配等,用公開的方式滿足每個人知的權利。

在台北,積極運作中的社區共有16個,好食機公布運作的細節和機制,除了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以外,也讓這個可以被複製的模式多點開花,不但讓消費者買到好產品,也讓農夫放心做友善耕種。

而最重要也最終希望的是,這片土地可以一點一滴地恢復生命力。

圖4:好食機的三位一體革命


本文獲17support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