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642

文章分享:


校務革新與績效評估的跨國交流:「臺日大學聯盟論壇」國際研討會

作者 / 新作坊

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是目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一大趨勢,而在大學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校務發展如何配合實際需求進行革新?與地方社會 的連結,又要如何確實評估績效呢?

「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以下簡稱臺日大學聯盟)本年度第四次交流盛會,搭配11月30日至12月1日舉行的「2019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展開。會議以「校務革新與績效評估」為主題,二天的議程包含三場專題演講、兩場主題論壇,邀集臺日兩地的大學參與者,分享在校務推動、課程教學與學術研究層面的實務經驗。同時,聯盟的日方學校:千葉大學、信州大學、高知大學、龍谷大學,也在博覽會中擺設攤位,和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團隊及參觀民眾互動。


圖:千葉大學、信州大學、高知大學、龍谷大學參與「2019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

區域大學對地方的積極貢獻

首場專題演講,由信州大學中村宗一郎副校長,以「模範區域大學——信州大學致力於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題發表。位處於日本中部長野縣的信州大學,曾勇奪2018年世界綠色大學評鑑日本區第一名,也在2019年日本經濟新聞社針對全日本755所公私立大學進行的「地域貢獻度」調查中奪冠。學校以向市民開放多元學習資源,並與地方政府、工商團體、民間組織合作,共同研究與解決地區問題而聞名。

中村副校長指出,食物與農業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核心,眾多的指標都與之相關;而在住民平均壽命為日本國內最長壽的長野縣,居民的蔬菜、發酵食物等「長壽食材」的攝取量都高於其他地區。處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信州大學的農學院提供最新研發的智慧農業科技、雜糧作物保種、作物栽植技術來保育環境生態,國際科學與創新中心(AIC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at Shinshu University)致力於水資源淨化科技研究,確保人們有乾淨的水可使用,大學附屬醫院則提供地區居民良好的醫療照顧資源。


圖:信州大學中村宗一郎副校長。

面對地方創生的挑戰,位於四國的高知大學,特別創立「地方協作學院」,為日本首個實施地方協作教育的大學。該校受田浩之副校長,特別說明「地方協作」意指「為解決當地社區面臨的問題,振興當地社區並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區域內主體(人或組織)之間的合作」。為解決地方問題,除了教育組織的改革,高知大學也推動「土佐食品事業製作人力資源創造計畫(Tosa FBC)」,培育高知縣食品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一方面讓學生能留在以農業立縣的高知就業,另方面也提升高知農特產品的經濟價值。

為了連結大學與地方兩端的需求,高知大學還設立了區域協調員(UBC, University Block Coordinator),派任「特聘教師」前往高知縣各地駐點,希望協調員不只是坐在辦公桌前,更能滲透進地方,持續參與及發現問題,發揮「連接」和大學研究員的「解決」功能,與地方一起共學與實踐,並將教學與研究成果回饋給地方。


圖:高知大學受田浩之副校長。

而在千年古都京都,則有日本規模最大的大學合作組織「大學聯盟京都(大学コンソーシアム京都)」。參與其中的龍谷大學白石克校副校長,在專題演講中特別介紹這個成立於1993年的聯盟。其設置目的是為了加強京都各大學之間的合作,提高學術研究品質,促進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增進大學和在地社區的聯繫。目前共有48所大專院校加入此聯盟,學生可跨校選修課程,並獲得實際學分,課程亦結合京都的世界遺產等在地元素、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課程和地區實習項目。聯盟各校的學生也發起與在地社區、工商業者、公部門共同舉行的京都學生祭典,每年10月會在岡崎地區盛大舉行。

在前述「大學聯盟京都」的結盟合作背景下,龍谷大學也聯合京都府內的大學,以及地方政府與工商團體、NPO等,共同推動「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透過在社區等實務現場進行的PBL課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培養學生具有參與研擬地方政策、解決地區問題所需的各項專業知識、技能與實踐能力。


圖:龍谷大學白石克校副校長。

課程創新×校務革新

兩場主題論壇分別針對大學社會實踐的重要議題:「課程創新與校務支持」和「在地社會實踐與績效評估」,邀請臺日兩地大學教師進行對話。龍谷大學金紅実副教授率先分享她在政策學院開設實踐型教學課程的操作經驗,細緻說明課程的規劃與評鑑方法、課程資金/資源的取得管道,以及和南京大學合作國際教學之方式。

信州大學林靖人教授,則從信州大學參與COC、COC+計畫,希望能培育解決在地問題之人才,以及發展區域型職業教育的目標談起。他指出,大學要培育具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需要(1)進行各種知識交流;(2)與不同的人互動;(3)實踐和理論相互循環;(4)釐清目標學生和限制;(5)招聘優質教師;(5)建立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因此信州大學透過打破專業領域和年級別的整合方式,還有針對校內學生與社會人士需求,結合大學與實務界教學實習資源,開設不同類型課程、講座、研究活動,讓學生能留在長野縣就業(在地就業率約40.7%),也讓縣外的人才得以流入,地方人才有持續進修的機會。

本場次的與談人高雄科技大學蔡匡忠產學長,具體指出兩位發表人皆不約而同談到 ,「解決問題」在大學社會實踐與創新課程中的重要性,而臺灣的科技大學向來有開設專題製作的課程特色。專題製作類同講者提到的PBL課程,並可區分成「Project Based Learning」與「Problem Based Learning」兩種方式。以高科大來說,過去專題製作較偏重「Project」取向,由老師給予明確的方向或目標,學生較缺乏養成發掘「Problem」的能力。而在大學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裡,學生改由透過老師的引導,與在地互動、進行訪談後,先找出problem,再轉化為project導向去鑽研解方,期間可能從中發現problem。因此在problem與project循環中,逐步培養學生務實致用的能力。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副教授則回饋,不論是大學的社會實踐或專業系所地翻轉創新教學,都牽涉學生、教師與場域經營三個面向。由於帶進創新課程,學生會在本科專業與創新所需能力學習之間拉扯,這該如何調整?學生的學習較無法從單一課程中立即看出成果,因此需要以多長的時間尺度(一年、四年或終身學習)來評估?教師在跨領域教學或場域經營層面,多數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才能形塑教師的新知識系統?此外,場域成為大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校要如何經營與發展?綜合來說,形成學生、教師、場域經營三方面的支持性系統,將是日後大學推動社會實踐所需著力之處。

臺灣海洋大學張文哲教務長分享了海大推動「創意創新創業學程」的經驗,並舉出學生參與地方實踐的兩個例子:清潔美化硓𥑮石屋,重新找回在地建築特色;協助漁會建立漁產品牌,透過設計與美食料理重塑食魚文化,並與電商平台合作銷售。以此說明學生畢業後會留在當地就業者,通常關注的面向多與產業相關。為此,他也特別提醒大學參與在地社會實踐時,需要格外留意哪些課程或議題會讓青年有機會留在當地發展。 


圖:臺日大學聯盟日方學校代表參觀博覽會攤位。

在地實踐×績效評估

最後一場「在地社會實踐與績效評估」主題論壇中,千葉大學鈴木雅之副教授說明千葉大學執行COC與COC+計畫相關的教育、研究與社會貢獻指標,並指出KPI有利於計畫中、長期的效果測量。不過從教育層面而言,大學是提供學生教育機會的機構,初步能培養與地方有關的人力資源,進一步是孕育專業的地方人才,最後地方才會因為大學的加入而產生變化,但這需要時間醞釀。因此鈴木副教授大聲疾呼,大學的角色是教育,要把眼光放遠,當前所做的都是在投資未來!

「利用地方力量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並透過學生力量促進地方再生和教育研究。」赤池慎吾副教授如此介紹高知大學推動「地方協作」教育的理念。目前高知大學與地方共同協作的教育方式,分為具問題解決與知識共享特色的「正式課程」,以及不列入在畢業要求中的「半正式課程」二種,後者包括認識在地的活動體驗之旅,還有在教師支援下,學生與地方的合作企劃活動。赤池副教授強調,大學要建立與當地社區共享的系統教育需要時間,並且要與地方行政組織合作,確保學生在地方活動的支持經費,以避免陷入「合作疲勞」的景況。

擔任與談人的暨南國際大學江大樹副校長,首先從臺日兩地比較的角度切入,說明COC與COC+有明確的目標,特別在地方創生推動後,以提升在地就業為主要指標;而臺灣的USR,雖然也注重產業面向,逐步促進人才往在地發展,但同時還兼顧環境、文化、在地關懷等多元議題,在KPI設定上較具彈性。江副校長也提到,暨大希望每個學院的專業領域都能跟地方有所連結,鼓勵以院為單位組成跨領域團隊參與USR計畫,再與通識中心進行橫向連結。KPI注重的是參與的師生數與相關課程是否逐年參加,並設置校內跨單位的協力機制,定期針對在地參與、場域經營等議題進行協商,對外則與區域伙伴定期聚會及訪談,掌握在地議題的需求與推動進度。最終希望能像高知大學一樣,建立地方人才培養制度,讓學生能留在地方發展。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蔡敦浩院長認為,KPI之於千葉大學是持續累積測量資料,有正式數據來了解自己往目標前進多少,也透過更有系統的資效評估,連結所有參與者,往大學地方連結、將學生留在當地的方向邁進。而高知大學則透過設立如「次世代地域創造中心」等組織,統整校內資源,對外和地方展開合作;日前中山大學成立「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也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東海大學亞洲地方創生中心許書銘主任回應,千葉與高知大學在課程與半課程規劃上定位清楚,如高知大學將與地方協作的課程分為交流型、發現價值型、問題解決型、知識共享型,能作為臺灣近年來發展創新課程的借鏡。而在KPI部分,除了師生參與人數、開設課程、校務支持等指標,東海大學更致力在社會影響力的評估上。另外,他也以管理專業提出,「目標關鍵成果」(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對於探索型的計畫而言,能讓成員聚焦團隊目標,每一位實際執行者也能清楚界定自己的關鍵成果與目標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傳統的KPI,也許能作為大學社會實踐績效評估的新工具。


圖:臺日大學聯盟成員代表合照。

本次研討會期間也同步舉行了臺日大學聯盟第四次籌備會,會中回顧今年四次的工作坊、研討會、論壇等跨國交流活動,以此為基礎討論未來聯盟成員聯繫窗口、實務合作的具體辦法。並相約明年能針對各校更細緻的研究、教學、場域經營、產學合作議題交換經驗。


*本次會議講者簡報檔載點:中文版日文版。會議錄影:第一日第二日

**特別感謝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提供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劉次長會見臺日大學聯盟日方學校-開啟臺日雙方USR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