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267

文章分享:


我的花東友善農業實踐──藍于昇演講側記

作者 / 丁淑玲、張宏婷記錄

按:東華大學東臺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於去年(2016)下半年,舉辦多場友善農業課程講座,其中也邀請到藍于昇以「我的花東友善農業實踐」為題,分享其以一個西部青年的身分,在30歲那年毅然來到花蓮,開始務農的生活實踐。演講中不僅述說自己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也侃侃而談他對於有志於從事農業工作者的相關建議。為了能讓更多朋友共享講座精彩內容,新作坊特別取得主辦單位授權刊出。


很多人聽到小藍的工作是務農,一定會問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去務農?但小藍已經回答得很厭煩了,在媒體的塑造下,人們總是認為一定要先放棄什麼,才會選擇投入農業。但對小藍來說再簡單不過,因為一個小故事的啟發,讓小藍在30歲的時候體認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繞了一大圈才開始。對小藍來說,最理想的工作條件就是能把工作、興趣、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而從農對小藍來說便是如此!務農不像上下班有制式的時間規範,農業跟生活是密切相連,幾乎沒辦法分開,而這就是小藍想要的,就這麼簡單!有長輩會關切小藍說:「務農是你的夢想,有理想很好,但是你要突破現實。」理想和現實如何達成平衡,是很多務農的人必須要去面對的課題,理想和金錢、物資等需求的平衡確實較難以達到,但這並不代表不能去做,只是該如何拿捏平衡點,考驗著農夫們。


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赴花蓮務農的藍于昇,認為「你想要過的生活,現在就可以開始!

所謂的夢想要到什麼時候才去實踐?小藍是到了30歲時才有意識,在做了那樣的決定後,不管年齡,只想如何行動,不必再花時間等待,想做就可以去做,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小藍希望大家可以有目標、有夢便勇於實踐,不必然得侷限在社會規範的框架裡。在下定決心逐夢後,小藍隻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花蓮,投入新農的行列,透過參加大王菜舖子的農法學堂,除了農事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農村「過生活」:小藍和其他學員幾乎都是從都市來,在農村生活半年的經歷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畢竟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通常在自己還沒有認識、融入村子前,村子裡的人早已對你瞭若指掌,加上農村較為熱情,這些都是在都市的學員們所不曾體會過的。

小藍選擇從友善農法開始踏進農業,而許多人則是從慣行開始的,不同的兩種模式切入,對未來經營農業的思維便截然不同。但小藍強調,兩者沒有熟優熟劣。比其長短,友善農法對基礎學理知識的涉略比較不足,而這是慣行農法的強項;慣型農法對作物是採「控制」思維,友善農法則是「順應」,以生物防治來做病蟲害的管理。「不一定要去做,但一定要懂。」在演講中,小藍數度提到了類似的概念,不要排斥傳統的、既定的方式或組織,像是慣行農業的操作手法、農會等傳統組織,如何將看似對立的概念取其長處,為自己所用?我們如何更細緻的理解,慣行農業並非全然的惡;友善農業也不是文青式的浪漫想像,友善農業如何和既定、無法翻轉的慣行農業(要注意,面對大眾消費市場,慣行農業並不會消失)和平相處、合作、取其長充實自己,甚至是影響慣行農業,使其友善化,而不再是停留在理想式的、道德上的倡議,小藍做了很好的示範。

投入農業,累積一定經驗後,小藍開始思考價值跟價錢的意義,以前總認為兩者相同,但後來對小藍自己,發現價值遠遠超過價錢的意義,至於二者熟輕熟重,就依照個人選擇。舉換工為例,從農初期,小藍曾嘗試換工,但發現換工很難去拿捏、回報勞動者的報酬,還滿難有平衡點。又,在農村裡,常會分送自己多的作物,彼此互惠,以物易物跳脫了金錢的控管,是價值交換而不限於金錢。

小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至少要認識一位生產者朋友,因為在台灣,消費者跟生產者的距離很遠,消費者往往並不清楚食衣住行的生產者是誰,小藍覺得有意識的消費者更應該要知道產品出自哪間工廠、農作物是由哪個農夫種植出來、產地在哪,這件事是重要的,如此才會了解產業如何運作,同時理解商品的理念,是否跟自己的價值觀符合。


圖:藍于昇與聽眾分享生產者(農人)與消費者相互認識、連結的重要性。

「小農很忙!」在這幾年遇到的,不論是食安風暴、基改作物、糧食自給率、國際農企業、貿易戰爭、土地正義、綠色運動、貧富差距等等,對小農來說都有責任,小農也要幫忙去照顧農村裡的老人,當家人都不在身邊,照顧的責任就落在農人身上了。農人工作多是跟土地有所關聯,因而農人可說是和土地最密切關連的職業了。

小藍也反問了很多容易迷思的問題,像是通路商一定是剝削小農的嗎?直接跟生產者買一定會比較便宜嗎?很多概念已被簡化、甚至內化。以通路商為例,不是直接將通路商打成剝削者,而是去分析這種產銷模式的利弊,小藍分析,通路商有自己的角色,其優勢就是採收後處理的設備較完善,而這是小農無法負擔的;能夠稀釋跟分擔運費;而通路商需要的量大,交給通路商是較穩定,但相對通路商也會要求生產者穩定的供貨,這對小農也是門檻。以前量少時,因為產量達不到通路商要求、成本高⋯⋯,因此會選擇自產自銷模式,但在邁向一定規模後,小藍有其規劃,像是開始跟通路商洽談、大面積的有機認證,這也回答了他部分有機、部分友善的耕作型態,認證是為了上架時能有持平的媒介能和消費者溝通。

品質跟資本是有密切關係的,因為設備優良,像國外蔬果進口到台灣時,品質不會輸給本地產作物新鮮,相較來說,台灣還沒有這麼好的設備。小藍也提醒,採買農產品時要看背後的生產規模,以大農的品質來要求小農的品質是不可能的。而「友善耕作的作物外表醜醜的才正常嗎?」這也和資本有很大的關聯,足夠的資本才能支撐起一定的品質,像是葉菜類的採收後處理、保存技術⋯⋯等等,但這對小農來說是高門檻,一旦產品要上架,外觀就變得重要。現實的是,雖然外觀是一時的,但消費者還是會不由自主挑好看的,因此對有善小農的難題之一就是,該如何與消費者溝通不那麼漂亮的產品。

農夫不單單只扮演好生產者的角色,還得自產自銷搞品牌,為什麼呢?小農不自產自銷便無法生存的原因,「達不到通路商的需求量」、「品質達不到通路商的要求」,加上通路商會將收購價格壓低,不符成本。通常小農會種植較為多樣化的作物,目前小農主要是以網路為主要銷售管道。

小藍認為農夫市集將要面臨轉型,農夫市集的核心價值就是希望生產者能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溝通,但有些農夫會「外包」,就失去農夫市集的初衷,加上現在到處都看得見友善商店或大通路商在賣有機或生產履歷農產品,嚴重打擊市集的存在,所以農夫市集也在轉型,像是舉辦講座、辦活動等文化層面的推廣,銷售反而不是唯一目的。而有些農業市集以行政區來區隔,反而會跟生活圈脫節。而農夫市集強調的地產地銷,這樣的作法對花蓮、台東等農業大縣其實很不公平,在這兩大縣市都是「農業大縣」,大家都有種農作物,不可能地產地銷。

農業上,生產面向較不會是問題,若有也是技術上的,也較好解決,主要的問題出在「銷售」,台灣農業在出口上處於弱勢,因為沒有大型農機具、產後處理設備支持。跟歐美國家的農民相比,台灣的農夫就只能算是奈米農。至於台灣要如何成功推銷產品,採收後的處理是個大問題,本地採收後的處理,還沒辦法達到國際標準。那麼小農的優勢是什麼呢?通常小農種不出較有差異化的作物,因為需要投入高專業的技術跟資本,小農要種的作物就是大農不願也不會去種的,像是小藍提及的花蓮一號黃豆,它有它特殊之處,像是奶味夠、含油量也足,但容易裂莢,報廢比例高,因此大農不會種,而這就是小農的優勢所在。


圖:藍于昇認為,和生產端相比,銷售方面才是台灣農業亟需克服的問題。

初期銷售作物時,還有親友團的支持,但一旦進入市場往往處於劣勢。由此可見,小農需要合作,一群人共同籌備資金,進而提升設備,才有機會提升規模經濟。

小藍提醒有意願投入農業的人,務農前要先存好一筆基金,要先有一年到三年的生活準備金,還要準備農機具的購入金,購置像是務農必備的貨車,也需要基本的農機具,農機具的部分,依小藍自己的經驗,還是有自己的比較好,因為一般農夫不太願意出借機具,責任歸屬很難釐清,還有初期的投入資金,如果要種水稻,就會需要打田、買秧苗、插秧等代耕費用,跟採收後的處理費用,還要預備下一期初期稻作的資金,這項資金是占最大塊的。當然,週轉金也很重要,為了要負擔臨時的突發狀況,像是農耕機故障的維修費用。

地域的微氣候也有很大的關係,在花東,日照平均比西部少一至二小時,產量一定比西部少,因此一定無法和西部比價錢;以及東部是鹼性水,有些資材無法使用;在東部發展CSA(社區支持型農業)十分困難,因為花蓮是農業大縣,人口也少,農產品勢必得往外送。但東部的土壤有其適合種的作物,像是花生及馬鈴薯,以及適合種植水稻⋯⋯;小藍的分析告訴我們的是,了解在地的/自身的特質,順應、善用並發展。

小地主大佃農,這是政府近年的政策導向,因為台灣農地的零碎化,希望透過政策,鼓勵農民承租休耕地,括大種植面積,政府則是會依照種植的量補助農民。「不一定要去做,但是一定要懂」,小藍提及,不要排斥官方及傳統組織,像是農委會、農糧署、農改場、農會、產銷班、合作社。在農村,不是只有農業,而農業也不是只有生產!如何從農業看農村,是小藍丟出來的課題。像是目前台灣很缺乏採收後處理的廠商,舉黃豆為例,黃豆採收後要篩豆,挑選扁豆、大小等等,但目前並沒有專人在處理這塊,東部的豆類採收後處理通常是委由西部的業者。採收後的處理也是農業的一部分,只是目前沒有人把這塊當作可發展的產業,即便需求在農村真實存在。小藍強調,農村不是只有農業!農村裡有小孩與老人,也都有他們的需求,如何營造一個適合年輕人聚集的空間,讓他們發揮動力,在農村連結不同的需求?其實農村有很多可能的,不必然只侷限在農業上。

*本文東華大學東臺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什麼東東」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藍于昇部落格|小農小事

台灣故事島|新一代農民逐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