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182

文章分享:


社區不應該只是單一解決一個問題:專訪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

作者 / 關鍵評論網編輯

按:新作坊的合作伙伴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在2016年夏天公開向外界徵求「未來大人物」人選,透過書面資料審查與評審面試,找出了二十位三十五歲以下,用具體行動做出改變,並且影響著人們跟隨,創造臺灣社會更多可能性的「2016未來大人物」。

本次活動除了舉辦實體論壇之外,關鍵評論網也費心製作「大人物專題」,刊出評審與獲選的大人物專訪。新作坊取得授權,將刊登部分專訪文章,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影響臺灣社會微小而巨大的創意和行動。


沿著三峽清水溪沿岸,我們走進一間看起來像是老房子改造的的咖啡廳,這裡是甘樂文創的基地,也是創辦人林峻丞深耕故鄉的起點。

甘樂文創長期在三峽經營藝文展演空間、獨立發行文創刊物、也帶領地方青年定期淨溪,不只這樣,2015年更創辦小草書屋,專門陪伴三峽地區弱勢孩子。


圖:甘樂文創與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 。(關鍵評論網 / 吳承紘 提供)

意外返鄉的三峽遊子

「當初回來三峽純粹是個意外,那時我們家做手工肥皂,因為父叔輩不善於行銷,其實工廠已經要倒閉了,只好回家接手。⋯⋯剛好95、96年臺灣手工肥皂當紅,我就找了幾個朋友,一人出20萬回來開店,建立了茶山房的品牌。」

念電影電視、也做了好幾年電視幕後工作的林峻丞,把做外景節目的經驗應用在家族企業上,從無到有,重新成立一個品牌,他將商品重新研發,運用天然在地素材、把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重新做行銷設計。

「以前在做《瘋台灣》認識很多人,看了很多產業、社區經營,其實我們在做節目就會想,比如店家特色是甚麼,有些橋段怎麼互動,其實那些都是在做行銷。」還不到28歲的林峻丞,成功讓瀕臨失敗的家族企業起死回生,更創造一年五千萬的營收。

對三峽的印象只剩金牛角?不妨來認識這群將老鎮靈魂視為志業的返鄉青年與大學生

「對家鄉的一無所知」成為投入在地工作的契機

「記得有一次我朋友打電話問我三峽哪裡好玩,我發現自己竟然講不出來,這才驚覺自己對家鄉的一無所知。然後因為回到三峽,結識很多在地藝術家,文史工作者,才開始覺得身為在地青年應該做一些事。」

林峻丞回來三峽到現在十年了,他說前五年還有成長,但是現在開始走下坡,「我覺得這是臺灣觀光未來都會面臨到的問題,你覺得臺灣各個老街有甚麼不一樣?你去觀察臺灣的觀光消費,多半是很速食的,都是拿了就走了,沒辦法讓遊客留下來,但那就是臺灣人對於賺錢的思維。」

為了推動在地文化,林峻丞帶著僅有的積蓄,向銀行貸款、朋友借錢,東湊西湊才創立了「甘樂文創」,他笑著說,即便大多數人在地意識不強,但我覺得至少我自己的店要做給別人看,「一開始就只有我跟我太太,還有一個設計師,當地人都在看笑話,附近鄰居後來才私下跟我講,他們都在看說這間店到底能撐多久⋯⋯」


圖:甘樂文創提供 。

「開始投入在地後,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公部門心態,就像三峽老街地磚『強拆』事件,其實最主要是地區怎麼去規劃,你怎麼去看待三峽老街跟他周邊地方的點,比方說中華電信前的廣場,到底是路還是廣場?如果是路,那就不要封路,那麼就不要推動觀光,如果要觀光是不是就要重新思考?結果公部門個個本位主義,文化局也逃之夭夭,全部歸給城鄉局⋯⋯」

三峽老街一百週年:招牌石板路卻遭區公所「強拆」改鋪柏油...

但在這過程中,他看見許多三峽的問題,「比如這十幾二十年三峽改變非常快,包含北大特區成立等等,北大特區住的這些人多半是島內移民,所以在地認同感不高。甚至有時候宮廟、陣頭繞境,就會看到有居民po照片說為什麼要一大早就擾民?為什麼不把這個文化趕出去?」

他還提到,三峽是新北地區吸毒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可能因為地理位置,三峽全區很大,卻只有百分之十地方是平地其他都是山區易於藏匿,當然也有一些幫派的問題,還有平地原住民,比如說三鶯部落⋯⋯等。

「社區不應該只是單一解決一個問題,因為社區居住的不是只有一種人口,有年輕人老年人,這些人是生活在一起的,在兒童這塊你應該開始陪伴,特別是弱勢孩子可能從小對課業就沒興趣了,難道你不需要給他更多職業探索機會,拉他一把嗎?」

用愛與陪伴澆灌弱勢孩子實踐夢想能力的「小草書屋」

2015年,林峻丞正式成立「小草書屋」,長期陪伴三峽地區高風險家庭孩子,地點就在離甘樂文創不到一公里的溪畔旁。這個愛與希望的計畫,背後其實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我爸媽在我國中就離婚,自我有記憶以來我爸都在酗酒,所以我很能體會這些孩子現在的心境是怎樣。一直到後來念書都遇到還不錯的老師,比如我高中練琴練很晚,老師都會送我回家,再自己回基隆;甚至後來遇到舜哥(許效舜),我在臺南當兵,那時候會客兩週都沒有人領,結果有天舜哥就從臺北開車到臺南看我,所以我就告訴自己,這些恩情不能只有記得,更要要延續下去。」

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林峻丞更能感同身受,這些孩子要的不是同情。他說孩子的家庭環境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沒有人能改變,但是只有自己才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所以書屋的孩子犯錯我照樣會處罰,記得有一次國中班學生在書屋賭博,然後被我知道了,我就重重處罰了他們。打完之後我把他們帶到廁所,我就說你們兩個還記得嗎,你們剛來的時候有一次在學校操場,哭著跟我說學校老師都說你沒用,你還記得嗎?孩子們都哭的說他們記得,最後講完三個就抱在一起哭成一團⋯⋯」

林峻丞扮演的是嚴師、也是慈父。他把書屋定義成一種夢想學校,希望讓這些孩子有作夢跟實踐夢想的權力。書屋有堂特別的「夢想實作課」,比方孩子想請阿基師跟詹姆士教他們「辦桌」,林峻丞就會循循善誘,讓孩子寫腳本、拍影片邀請,去完成夢想。

林峻丞笑著說,其實在完成一件事情時,所累積的東西是遠超過課本。而在陪伴孩子過程中,林峻丞也領悟到「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道理。

「臺灣人是真的有愛心,會去捐錢甚麼的,不是不對也不是不需要,只是我們在弱勢家庭看到太多狀況。之前有一個阿公就跟我說『我們本來丟弱勢啊,社會本來丟應該假我關心』(臺語),他已經變成一個很理所當然觀念,這樣也會影響孩子的想法⋯⋯」

林峻丞擔憂的是,這些家庭如果過度依賴社會資源,未來可能只會造就更多弱勢青年,他開始思考怎麼翻轉?於是他在小草書屋開始推動「幸福存摺」概念。

「書屋的孩子在學校不管是學業、運動成績可以拿到點數,甚至於回到書屋,很努力把功課寫完、認養掃地工作,也都有點數,我們要培養孩子對工作、生活的態度,而累積的點數一點都兌加一塊錢。」

「大家都跟孩子說你要努力才會有未來,但那個未來對他們來講太遙遠了,可能現在他就只想要吃一塊雞排,而他的家庭沒辦法給他,但現在靠自己的努力,不用去偷,就用你的點數來換。」

這樣的方式,第一個改變捐款的方式,這些孩子有需要,但他的需要不是你直接給他錢;第二個觀念是讓孩子學會付出,而且讓他的努力可以看到成果。

「我一直覺得弱勢的人要用一些方式翻轉自己人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先從學會付出開始,你不要永遠等著別人來幫你。」

能做多少是多少,默默改變就好

對於在小草書屋長大的孩子們,林峻丞說自己沒什麼特別的期待,「只要懂得為自己負責,有一天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願意伸出援手。」

他笑著說,「我覺得我們就是能做多少是多少,默默改變就好 。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青年都在自己故鄉努力著,很多事情不見得有人想做,但卻有許多人願意去投入,而不見得是為了自己,這些人都可以是大人物。」

*本文經關鍵評論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