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521

文章分享:


在農村「無中生有」:專訪前宜蘭農業處長楊文全

作者 / Kenzo

按:新作坊的合作伙伴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在2016年夏天公開向外界徵求「未來大人物」人選,透過書面資料審查與評審面試,找出了二十位三十五歲以下,用具體行動做出改變,並且影響著人們跟隨,創造臺灣社會更多可能性的「2016未來大人物」。

本次活動除了舉辦實體論壇之外,關鍵評論網也費心製作「大人物專題」,刊出評審與獲選的大人物專訪。新作坊取得授權,將刊登部分專訪文章,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影響臺灣社會微小而巨大的創意和行動。


走進宜蘭鄉間的「小間書菜」,這個由廢棄碾米場改裝而成的特色空間,看見前宜蘭農業處長楊文全坐在古色古香的廳中與老少農人們聊著天,儼然是農村群聚生活的縮影。

農地改革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宜蘭農業處長「大選前」被撤換......

從公僕到親自捲起褲管下田,楊文全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農村不只是農村,還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及社會意義。

因此,他在幾年前有了「倆佰甲」友善耕作小農社群的想法,於是向地主承租土地再轉租給有意願的新農,透過集體力量給予懷抱農村夢的人硬體支援和心靈支持,如今已協助35戶以上的新手農夫並持續擴大,打造出群聚互助的新農村型態。

談起此行「未來大人物」的採訪目的,楊文全坦言,這次評選活動中,他樂見很多年輕人在地扎根,也看到了許多原創性的作法,「這種原創性不一定是很困難的發明,他的原創性不是天外飛來一筆,也不是從國外複製的,這些大人物可以從他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站的位置做出成果,這令我眼睛為之一亮」。

他以通過「未來大人物」第一階段評選,「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賴以威為例,「數感實驗室有一個包紅包的公式,以威從朋友結婚要包紅包這個大家都曾困擾過的問題,然後去解決它,並算出公式來,這很不簡單!」

他強調:「我當時一聽就覺得,我們老一輩的人肯定想不出來,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懂要從身邊的問題開始解決。像我們這一代在做代工,我們太擅長看別人市場的需求,所以我接觸過很多企業家都不覺得自己身邊的需求很重要,他的投資也不敢用於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理由總是說臺灣市場太小,但根本沒這回事。而現在的年輕人就沒有這個問題,他們從小就正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去解決它 ,所以我才說我從年輕一輩的身上看到臺灣未來的方向。」

創新需要勇氣與意志力​

對於「未來大人物」的定義,楊文全認為,未來大人物必須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且有具體的作為,「我們社會現在需要的是,當有人在努力做出改變時,他就像一個火苗,而我們希望他星火燎原,能給人這種感覺的就可以說是未來大人物,因為將來這個領域就要由他來領導。」

他表示,在評審過程中他也特別強調,這年頭沒有什麼新鮮事,關鍵就是去做,不能只是說,畢竟說來說去、想來想去大家都差不多,問題是沒人做。

他坦言,要做創新的事需要勇氣跟意志力,要能夠突破種種困難,因為前瞻性的想法有非常多困難是沒有實做你永遠也想不到的,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出來就代表已經克服了一些困難才有初步成績,所以不要小看一點點成績,其實背後有很多困難都被解決掉了才有辦法呈現。

「像我對『台青蕉樂團』印象非常深刻,我之前沒聽過他們的歌,大人物評選完回家我就特別找來聽,實在很有趣!他們自己種香蕉,音樂也一樣是從土地長出來的東西,這是在都市做不到的。

他們的力量還觸及到整個農村甚至整個社會,因為他們在在音樂領域做出新東西,吸引社會關注,這是可以跟音樂界講話的,『沒有農村就沒有我的音樂』,這凸顯出農村的價值所在,這對目前農村所面臨的困境來說非常重要。」

放棄百萬年薪務農的背後

談起臺灣農業的困境,楊文全認為關鍵在於年輕人不種田,因為長期以來農村在社會上一直被貶抑,變得好像不再有價值,農夫被塑造成很低下的行業,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去做,覺得種田沒希望,連原本也務農的家人都叫年輕人不要回來。

「我希望讓農村的重要重新被社會重視與肯定,這絕對不是賺多少錢或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要種田生存絕對沒問題,只要願意做沒有活不下來的。農二代自己對家裡的收入也很清楚,但就是不要回來做,所以我們就是要讓農村的重要性被主流社會看見,我認為這是農業領域未來大人物必備的條件。」楊文全如此強調。

他繼續說道:「現在很多人都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從農村長出新東西,比如田文社在農村裡做報導,米米之音在農村裡玩廣播,我認為這會讓都市人開始思考農村的價值,這樣農業的重要性才有辦法被主流社會看見,讓社會認為我們不能少掉農村、農村不能被消滅,因為農村是社會文明往前邁進的重要場域。」

「所以說,農業不只是種田或友善耕作而已,如同農村裡不會只有農夫,還有鐵匠、木匠、理髮師等等,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社會,農村其實正是最原型的城市,因此,農村發展出來的東西可能也是都市需要的。現在都市網路化後光速不能再快,但有很多人立足於農村跟都市對話,告訴都市『你們發展的再快、再進步就是少了一些東西』,這讓農村得到媒體報導和大量的注目,年輕人才會願意回來。」

「像我看到媒體報導說有人放棄百萬年薪回來務農,那其實只是對農村最低層次的了解。以前我們說城鄉流動都是從農村到都市,現在有人從都市回到農村,那當然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好奇跟注意,有人會問說回去種田能存活嗎?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只剩下用錢來衡量,所以只看到人家放棄百萬年薪,但放棄百萬年薪背後放棄的到底是什麼?可能是過勞的生活、不愉快的上班環境,那放棄這個有問題嗎?」楊文全笑著說道。

他表示:「小農呈現的是一種小規模、自給自足、緩慢的獨特生活方式,這跟現在都市發展截然不同,但每個都市人心中可能都有這樣的潛意識,不然假日宜蘭那會有這麼多人,寧可在雪隧塞車塞好久也要來。所以說,這些小農其實只是跑在前面而已,他用他的日常生活告訴你,這是值得追求的,這不是錢能換來的,這就是農村價值的展現。」

在年輕人身上看見臺灣的希望

談到農村未來的發展,楊文全認為在農村裡創業是重要的趨勢,他指出,「要在農村發明新工作,而不是找工作」,他認為這個階段需要敢於冒險的人去「無中生有」,需要這樣的人進到農村創造工作。

對於希望投入農業領域的年輕人,楊文全強調要相信自己的自覺,因為創新的過程幾乎沒有前例可循,也沒有既有的知識告訴你怎麼做,這時候直覺甚至是自己的喜好就很重要。

「我經常跟身邊的年輕夥伴聊,我都會跟他們說,相信自己,你的喜好非常重要,例如你喜歡黃色,如果你真的喜歡到不行,就持續在上面累積,就有機會跟人家不一樣。假設世界上有一萬個人喜歡黃色,你就繼續追問自己是喜歡哪種黃色,對自己獨特的偏好不斷地探求,就有機會做到全世界唯一。這些未來大人物很多都是如此,他們擁有堅持下去不斷探求、不斷追問的能量,並藉此對社會做出實際的改變。」

訪談接近尾聲,從楊文全言談間能夠感受到他對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高度讚譽,對於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社會各領域做出改變,他笑說:「要做出原創的東西,心靈要很自由!年輕人沒有什麼不能去做、去嘗試的,所以我一直很看好年輕世代,臺灣未來的關鍵希望就在你們身上!」

*本文經關鍵評論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