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402

文章分享: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二):社會企業面對全球化

作者 / 黃昱珽

自由市場全球化的衝擊

回顧「社會企業」的發展史,可以發現社會企業的行動,許多發源於自二十世紀中期。二十世紀中後期開始,冷戰的兩大陣營中共產主義開始走向失敗,經濟自由化逐步成為顯學。學者們與政府官僚普遍開始相信市場經濟,政策致力於推動解除管制。之後隨著「蘇東波」各國的解體以及柏林圍牆倒塌等事件陸續發生,資本主義迎來了全面勝利。

如今自由市場成為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可是就像許多人所發現的,「全球化」並不如宣傳中的那麼美好。它對在地經濟造成相當大衝擊,往往造成破壞性的後果。社會企業的其中一項發展,即是在填補自由化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很類似於Karl Polanyi所探討的「雙向運動」。當市場開始鋪展它的影響力的同時,社會也會展開自我保護的行動。


圖:今日社會企業的理念已經影響到金字塔頂端的企業。國家地理頻道此前播出的「寶石採礦王」(Mine Hunters)是一個播放開採寶石業的節目。為了標榜和過去名聲不好的寶石業有所區隔,節目中的團隊標榜:(1)必須符合道德要求,甚至希望具有正面價值;(2)和地區小的開礦主合作,希望能改善家庭式礦場的勞動環境;(3)尋找對環境影響最小的開礦方式。這些理念已經與社會企業並無二致。(圖片來源

在地特色的消退與保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近程裡,生產與製造的專業分工,成為各個地方產業的發展原則。區域的產業朝向規模化、單一化的產品進行生產,目的是在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法則下,擴大市場佔有率、促使利潤的最大化。這樣的作法是經濟學理論的模型所支持的。在經濟學家看來,自由市場在短期內或許可能失靈,但長期而言將是達到均衡的最佳方式。

然而在現實過程中,一個地區生產品的單一化與集中化,其實意味著在地各項產業,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原本供應在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地方生產者,因為無法與國際市場競爭而逐漸步向衰退,轉向投入其他的產業中。對於經濟學來說,淘汰沒有「競爭力」的夕陽產業,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地區產業在全球化下的調整與再洗牌,是讓經濟體變得更為強健的必經之途。但是從地方社區與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卻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問題。

對於在地居民的來說,地方性的店鋪不僅是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所在,同時也是社區生活互動的場域,居民們透過日常的互動與交流,建立社會關係網絡,進而構築在地的文化風格。當這些小店鋪、小攤販開始從生活環境的四周撤退,各種現代化的連鎖百貨超商取而代之時,往往也意味著這個地區失去了根,變成沒有特性的資本主義生產單元。

當我們翻閱過去的地圖,可以看到許多饒富趣味的古老地名,這些地名描繪了各種地籍人文的特色,顯示出當時生活環境周遭的豐富性,呈現出地方的特色與物產。這樣的地名在今天變得越來越少見,更多是以建築物或者行政單位作為地區的標示。越來越缺少特色的地域標籤,讓居民失去對土地的記憶及認同。

許多社會企業的行動,其中一個目的便在於發展在地產業,藉由經濟效益來達成眾多的目的。對於社會企業的行動者來說,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夠尋找在地生產的利基,讓地方經濟能夠順利地融入全球化市場中;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能夠建立良性的循環,讓社區居民皆能夠從經濟發展中均沾雨露;而最重要的,則是讓在地居民能夠繼續既有的生活文化,在文明進步的同時能夠維繫自身的認同。


圖:德州McAllen市圖書館,原先是荒廢的Walmart賣場。(圖片來源

經濟蕭條的「鬼鎮」與復興

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更嚴重問題,則是整個社區遭受到的打擊與破壞。淘汰缺乏競爭力的產業、補上其他有利基的產業,並非是容易的一件事。更為常見的情況是,地方經濟「轉型失敗」,最終變成一個渺無人跡的「鬼城」。

21世紀前十年Walmart超市在美國中西部地區設立門市的經驗,正是地方經濟遭受破壞的經典案例。Walmart超市以低廉的商品、全面性銷售作為號召,讓許多地區相當歡迎它。地方政府往往也提供數年的租稅優惠,鼓勵Walmart超市進駐。但是,對這些獨立城鎮而言,Walmart在當地設立店面的後果,卻無異於引狼入室。Walmart大量傾銷低廉商品到小鎮上,首先受到衝擊的是販售相同商品的店鋪。這些人很可能已經在小鎮上居住了幾個世代,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銷售。和Walmart的價格與銷售手段的競爭中,很快就敗下了陣來。

當Walmart在銷售競爭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時,它四周「沒競爭力」的店家開始歇業,大量的店面出租讓房地產的價格下跌,就業情況隨之惡化;城鎮最後僅存的工作,只剩下Walmart的聘用員工。惡性循環之下小鎮購買力越來越低,最終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Walmart選擇撤出城鎮,只剩下地圖上留下的名字,小鎮了一個「鬼鎮」。The Next News Network在2016年進行統計,指出全美這一類Walmart清掃下的鬼鎮,共計有154個之多。經濟全球化帶來商品價格的下跌,在局部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可能成為地方經濟的致命毒藥。

許多社會企業在這個階段介入,透過活化廢棄的空間的手段,為整個失去生意的社區注入活力。撤出的Walmart留下了廣大的賣場建築,結構非常完整而能夠作為其他用處。美國德州McAllen市便將整個Walmart商場改建成圖書館,成為市民新的活動空間。

地區經濟的衰退與重組

一些郊區、偏遠的村鎮,雖然沒有直接受到Walmart進駐的炸彈式洗禮,但是仍免不了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由於地理區位不佳或者沒有發展出具備競爭力的產品,村鎮青壯人口因此持續移動到大都市裡找尋工作機會,侵蝕了村鎮發展的能量。在都市地區的磁吸效應下,這些村鎮到了後來,都剩下老人與小孩這種「非生產力」人口,經濟的發展也居於停滯和萎縮之間。


圖:小說《下腳蔬菜村的敗部復活大作戰》,談到農村高齡化、社區經濟等議題,引發了關注偏鄉村鎮的風潮,並被改編成電視劇「限界集落株式會社」。其中村民共同集資成立「止村農場公司」的法人機構,就是以社會企業的角度重新出發。(圖片來源

雖然說「高齡社會」是最近才開始熱門的話題,但這恰好正是這些村鎮的寫照。這些村鎮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就已經面臨高齡化的壓力,隨著居民年齡不斷增高而逐步走向崩解、廢村的命運。日本學者大野晃在1991年將65歲以上人口在村中比例超過50%的村落,定義為「限界集落」,開始受到政策的關心。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世界各地。

社會企業參與這些衰退村鎮的再造,最近一條新的途徑是透過村鎮的「法人化」。社區重新組合成一個法人公司,透過企業經營來創造生機。在前一集報導中我們提到,英國在2004年立法通過了「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的組織,讓社區能夠以組織合作社等各種手段、重建地方經濟、並吸引青壯人口回流。英國社會企業村Aston Moor,就是一個成功的社區利益公司的案例。未來社會企業可望有相當的資源,投入社區經濟的重組與振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