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釀,造新臺灣」《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新書暨成果發表

科技部於3月6日舉辦《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新書暨成果發表記者會,將「理論」結合「實踐」,強調大學與社區互為主體的「伙伴關係」進行合作,呈現科技部自102年補助計畫並投入總經費約2億元,5年多來所醞釀出的學術創新力量,及部分社區正悄悄改變的成果。

當人文創新走進社會實踐,位於臺灣島嶼中心的南投「埔里小鎮」,擁有好山好水卻深受霾害困擾,暨南國際大學團隊研發貼近民眾生活、反映小區域PM2.5數值的儀器,並結合物聯網,與在地公民團體共同合作,讓看不見的空污透過PM2.5微型感測器的數值「被看見」,民眾也能做適當的自我防護並積極減少空污排放,以行動一起找回好空氣。

當學術創新結合在地經驗,在臺南東山區的「淺山農鄉」,成功大學團隊以學術專業相挺農友,開辦「果樹認養股東俱樂部」及「農友共學堂」,經由食農教育與耕作知識的共學分享,開闢更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更多元的經濟模式。部分成大學生更因此被農鄉的土壤牢牢黏住,畢業後留在社區創業,和居民協力挖掘在地的文化與產業資源,注入巧思創意,讓沉寂的山村展現活力。

✧ 釀,造新大學社會參與

科技部人文司自102年7月啟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至今,陸續有政治大學、東華大學、暨南大學、成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東海大學、中山大學7所學校參與。這項研究計畫首開風氣,以人文社會學者為核心,組成跨領域、跨學科的專業團隊,走出校園和居民共作共學,交流專業知識與在地智慧。一方面提出創新具體的行動設計方案,以因應社區錯綜複雜的真實需求,進而解決區域問題,提升在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彰顯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對社會改革的積極貢獻;另一方面,也藉此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任,更帶動後續國內各大學投入社會參與的風潮。

✧ 釀,造新地方實踐知識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是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細膩呈現研究團隊在各地進行實踐、觀察與研究的累積及收穫。全書聚焦在大學與地方社會的角色和互動關係,收錄的9篇論文分成「大學制度與地方的角色」、「課程/平台串聯機制」、「在地實作與具體實踐」三大主題,深度剖析大學提供社會參與及社會實踐的方案,如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互惠與信任,透過共同參與改變社區的生活品質,提供創新案例與多元經驗。


圖:《新實踐與地方社會》主編蔡瑞明教授代表計畫團隊贈書予陳良基部長。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重要願景,在於建立兼具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多元新學術典範,不僅在計畫網站「新作坊」建立社會創新資料庫,提供國內外相關參考文獻與案例,使研究學者與深耕在地的行動者得以掌握國內外既有研究成果與實作經驗。同時,為提供學者專家發表與交流研究成果的管道,創設《新實踐》集刊,促成更多的學術對話與知識擴散。

✧ 釀,造新學術研究人才庫

透過大學教授與研究員齊步走入社區駐點,長期與在地居民、公民團體、地方政府互動,一起盤點地方現況,共同研擬創新解方,讓學術專業與在地智慧匯流,最後透過實作與理論的對話,轉化成學術研究內容,這種理論與實踐兼具的人文社會學科新型態人才培養,是一項創新嘗試;加上各校多元聘用升等制度的推動,讓年輕的學術研究新血能夠進入大學任教,不只能開發新課程培植年輕學子,並且接力塑造學用並進的研究傳統,更是科技部持續推動「多元人才培育措施,暢通人才流」的具體表現。

陳部長秉持「打底基礎研究」、「深耕創新創業」、「奠基科技人才」的理念,特別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人才培育需要慢慢萃釀,急不得、快不來。在創新發想與研究實踐的過程中,與地方社會連結需要長期參與、持續修正,才能釀造更緊密的社會關係、奠定更紮實的學術基礎。「讓創新與實踐交流,學術和社會互惠」,這是《新實踐與地方社會》問世的目的,也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動最關鍵的起點。


〔相關連結〕

Incubating an Innovative Taiwan New Book Announcement of “New Practices and Local Societies” and Project Achievements Presentation

一年3千萬經費 科技部支持人文學者走出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