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330

文章分享:


東海小棧——校園空間活化,成為學生實習與創業的練習場

作者 / 阿桂

東海小棧成立於2018年,其前身為過去的乳品小棧,獨特的磚牆構造曾為東海的乳品開啟輝煌的時代,後來由於乳品小棧的搬遷,富含歷史意義的場域變成東海大學校內的閒置建築。隨著校方推動「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1]」(以下簡稱HFCC計畫),過程中整理出這間閒置的白色小屋,以作為學生實習、環境教育、校內外跨界合作的重要場域。現在,東海小棧所連結的各方人馬十分多元,校內各系所與學生實習相關的課程,都是東海小棧的潛在合作對象。因此到目前為止,這個空間發生的事情還在不斷增加、醞釀中。


圖:東海小棧原是校內的閒置小屋,隨著教育部HFCC計畫項下的東海「紅土學院」計畫之發展,這間老舊的白色小屋已逐步成為各種跨界合作與學生實習的場域。(作者提供)

創造場域,即創造可能

東海小棧的開端,要從東海農場開始說起。東海大學自2015年參與HFCC計畫,在校園東南角的紅土丘陵開闢出東海農場,以「紅土學院」為名,結合了食農教育、社區合作、跨域課程、綠領袖社團等與食農育相關的內容,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農場的營運逐漸走上軌道,校內許多與農場相關的跨域課程漸次穩定,每年都有與農場合作的課程在進行,紅土地上孕育出的有機蔬菜,也成為校內師生和附近居民的熱賣商品。

東海農場是以學生組工作坊的方式進行日常營運,學生們各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組別,共同維繫農場與農產品的產銷機制,並和農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關係。然而隨著規模與經營的擴大及多元化,所有參與該計畫的成員,都意識到必須有個實體場域,來做為農場營運的銷售平臺。於是,配合學校的場域活化政策,這間老舊的白色小屋,就這樣成了東海農場「長」出來的新場域,在2018年HFCC計畫即將結束之際,白色小屋才開始整修,對校內師生打開大門。

與農場類似,東海小棧也是由學生協力營運。場域的目標,是希望學生的創意在此發揮,並以此地作為經營、實習的平臺。校內的藝文空間、數創基地、生態農場、東海牧場等單位,以及學生在校內修習的學程,都能藉這個場域進行實習創業或展示成果。走進小棧,確實能看到這方面努力的軌跡。東海小棧分為兩個空間,一邊是有中島廚房的餐食區,另一邊則是教室與商品展區,其所陳設的商品,是企管系學生實習的成果;蜂箱、弓道與攀樹設備,則是近期新開發的課程。


圖:小棧的弓道課程成果展示。(作者提供)

搭配商轉服務與教學課程,找尋場域永續經營之法

黃博森是生科系的博士後研究員,也是目前的小棧經理之一。他表示小棧開幕不滿一年,東海大學校內師生才剛開始認識這個新場域,小棧也正積極多方嘗試各種合作模式。目前的重點有兩端:首先是農場的持續營運,東海農場在HFCC計畫時期,就已發展出自己的營運模式,現在沒有計畫經費的支持,在原有的基礎上就必須繼續延伸,除了持續經營農產品的校內認購、推廣食農教育的各項活動外,農地上的作物也需引進系統性的生產,以達到量產、業務化的目的,並擴大認購的客戶數量。同時還要能保有HFCC計畫時期所奠定的議題方向,讓學生參與,透過親身實踐,培養農育、食育素養兼備的學生。

「以前農場經營,需要符合計畫的需求,所以一直沒有業務化起來。現在計畫結束,農場可以專注在自己的生產上,而之前計畫累積下來的,也都可以擴大推行。」黃博森說。


圖:東海小棧中的商品陳列,是企管系學生在實習課自行與廠商洽談而來的。(作者提供)

其次是東海小棧這個場域本身的經營。除了引進、販售農場產品外,若要作為鼓勵學生實踐創業的場域,黃博森表示,還是要與學生課程配合,才是校內師生認識小棧最有效率的辦法。由於HFCC計畫執行期間已累積了與農場相關的跨域課程經驗,有的課程涉及學生的進駐實習,因此,學校的跨域課程還是繼續進行,並且擴大參與的科系,「這些系的課程進來不是只有參與自己的專業,而是讓學生可以跨不同的領域,學校主要目標是通才,這仍是主要的方向。」藉由提供實習場域,各科系教授能根據課程的不同需求,來和小棧談合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協助小棧開發商轉的各項準備工作。

結合學生課程,延伸小棧的發展方向

以黃博森的專長生科系為例,這一屆的生科系的專題研究課程,即參與了東海小棧的生態活動規劃,包括攀樹、魚學和蜂學,學生和小棧合作開發出了七套課程,提供給校外人士報名參加,由學生負責帶活動、規劃活動相關事宜。

拿小棧的攀樹活動來說,攀樹原本是生科系的生態調查方法,現在則與生科系學生合作開發為體驗活動。已有包括臺中惠明盲校等臺中地區學校,來團體報名參加攀樹體驗,黃博森為此自己先去拿了攀樹的相關認證,打算後續在校內訓練大學生取得證照,已拿到初等證照的學生也開始帶小棧的活動,成為生科系大三專題的學生實踐場域。

「(生科專題)大三的學生要自己想題目不容易,所以我們在這裡,先把房子的基礎蓋好,讓他們往上繼續蓋,可以蓋多少就看學生努力的程度。」他說,「對東海小棧來說,學生也許能開發出新的課程,也可能是找新的客源,學生自己或許會衍伸出非常會帶孩子或帶活動的技能,都是正面的發展,我們期待不同的方向可以繼續延伸。」


圖:東海小棧新開發的攀樹活動,是生科系的學生專題的一部分。(東海小棧提供)

除了生科系,企管系也有長期與短期不同的合作,目的是在行銷東海農場的有機農產品。還有哲學系教授開發的兒童哲學故事,也來談過意向和可能的合作方案。除了上述各種實驗性課程的推展,也有教授的研究計畫,比如電資學院教授開發的「智慧農場」。

「除了我熟悉的生科系,其他科系與小棧合作,後面可能有更大的資源可以挹注進來,這樣才有辦法把業界真正在做的事情,盡可能地帶進小棧。當然我們也還在嘗試,看看學生能不能好好執行,或我們開發出商品、體驗活動之後,學生能否從其中參與學習。」


圖:蜂學課程也是東海小棧新開發出的課程,主要是引進產品,介紹養蜂相關的知識。(圖片來源

讓學生參與小棧營運,作為提供實戰經驗的平臺

除了與課程接軌外,也有透過工讀而認識小棧,進而從此地進行創業實踐的。黃群琳是資工系的學生,在HFCC計畫期間就參與東海農場,並在農場打工,因而認識了農場與食農教育的理念。由於她修習校內創新創業學程,對青年創業有興趣,便和幾位同學將農場與學程相結合,在這裡試行她們所提的創業企劃。

「我們提的企劃:HELPHY,是做一個人工機臺,可以自助去選你想吃的食物。」她說,「食材便是本校農場的蔬菜,這些蔬菜是前一天去農場摘取,能為校內學生提供最新鮮又健康的食物。」

群琳的企劃於2018年參加教育部創業實戰平臺的創業競賽獲獎入圍,得到十萬元的補助,現在她也參與了部分東海小棧的初期經營,小棧的logo便是她設計的。她認為參加該競賽有機會讓外界看見,能夠認識各領域業師、創業中的新創者、還有有機小農,進而能洽談一些資源進來。她表示,東海小棧與農場可以作為微型創業的平臺,扮演前期扶植的角色,只要商品內容能符合小棧的中心價值,都能來小棧洽談合作事宜,在這裡孵化成功後,也可以把經驗傳承給下一個進來的團隊。


圖:東海小棧提供了學生實踐創業的實習場域。(東海小棧提供)

另外,像餐旅系的黃琬鍼參與的學生工作坊,是負責農場蔬菜的銷售與採收事宜,她課餘時間還會到農場幫忙除草、採收。琬鍼來自臺南,自小有和父母親到菜市場擺攤的經驗,家裡也是有機種植的小農,因此她對小農面臨的各種問題特別有感覺。作為小農的女兒,她切入的觀點則是以農場為主體,專注於處理蔬菜箱配送之外產量過剩的各類蔬菜。

「這個團隊(蔬菜零售)的成立,是因為某一年,東海農場有一百公斤過剩的小黃瓜,那年我們只好在溫室那邊賣這批小黃瓜,發現效果非常好。因為那裡是居民進來學校運動的必經之處,他們喜歡有機種植的蔬果,就慢慢培養出一群會特地過來的忠實顧客,甚至中壢來的都有。」2018年,琬鍼從東海大學畢業,她理解到小棧能寄賣,便和父親認識的幾位小農開始考慮這方面發展的可行性。

「小棧這裡有其中心價值:農產品必須是友善或有機的。我們之前有討論過要怎麼確定友善農法,我也回去請教過我爸的朋友(小農),目前還需要發展一個確切可行的流程。此外要考量的還有商品的多樣性,農場這邊主要是蔬菜和瓜果,我家則是五穀雜糧,我也希望可以區分開來。」


圖:東海小棧的零售蔬菜服務,起源於農場某一年過剩的小黃瓜。現在定期於東海附幼和農場溫室販售有機零售蔬菜,已成為附近居民與校內師生著名的採購點。(東海小棧提供)

面對新挑戰,成為獨立自主運轉的社會創新實驗基地

東海大學有成立校內衍生公司的前例,因此東海小棧與農場也是能在符合學校法規的情況下,成立校內衍生公司,一方面要營利,一方面也要學生參與實習,作為如此多功能的場域,在初期勢必仍需要學校的扶植。目前農場的部分,校方成立一個基金,來協助現階段的運作,並接受學校的監督,要求農場的產出要能繼續充實基金。另外也仍以申請相關的計畫經費來協助維持人事經費,在此階段,小棧和農場都必須找出自己的路,使其有能力自負盈虧。在整個學校教育為目標下,再去產出一個事業的架構,黃博森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需要學校高層出面協調不同單位的需求。

此外,在細部執行上,也有許多瑣碎的事情需要協調處理,「我們得在整體的過程中,想辦法讓參與的每一個人都有受惠,裡面所缺少的東西我們要想辦法補上。」黃博森說。比如前述生科系以專題課程與小棧合作,由於生科系專題原先是研究導向的課程,由於第一年嘗試,學生專題做出來後,系上的老師就面臨不會評分的情況,「這就是我們要幫忙談的。」又如企管系的暑期專題,學生和小棧合作,引進了符合小棧理念的商品,然而進貨需要成本,這個部分也是由小棧經費協助支應。

「學校對我們有期待,而且學校的經費要長期支持這麼多事情,其實很困難。我們根據學校的需求做各種嘗試,學校在執行面上也給予我們很多支持,並且在過程中,我們也在了解細部還有哪些原則、需要我們做什麼。」

從HFCC計畫執行到校內空間活化,再連結到場域的商轉,東海小棧對校內師生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特出的資源,能依各自的課程需求,和小棧談不同方式的合作,對小棧本身來說,也藉由這些多方資源的引進,來協助小棧的商轉。在此,東海大學或能提供一個如HFCC這樣大型計畫結束後,轉化計畫成果的例子。現在到東海大學,除了走逛著名的路思義教堂、乳品小棧外,也能在東海小棧找到一些有趣的體驗活動,以及新鮮有機的農產品,其後續發展,令人期待。


*本文由十二道人情味授權刊登,謹致謝忱。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大學裡的城市農園

[1]HFCC計畫為教育部資訊科學司「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簡稱為HFCC(humanities, field, co-creation),強調「人文、場域與共創」。HFCC計畫在本質上,是一個鼓勵創意、創新與創業的教學研究計畫,不僅鼓勵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師生組成跨領域協作團隊,開設跨域課程,貢獻所學服務地方,實踐大學與地方「共生共好」目標;也嘗試透過此計畫的資源挹注,鼓勵大學人社領域師生因應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積極進行創新改革。所關心的社會議題包含:(1)文學與生命關懷、(2)社區關懷與空間活化、(3)銀髮樂齡在地安老、(4)古老技藝與記憶回復、(5)飲食與土地、(6)東南亞移工、(7)批判性多元文化。HFCC計畫執行期程為104年至107年,臉書請搜尋「人文臺灣」。東海大學為HFCC計畫項下補助之學校,計畫名稱為「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