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03

文章分享:


社區與學校的防災合作:桃源國小防災演練

作者 / 黃靖玫


圖:桃源國小的學童配合演練地震發生時如何進行疏散

近年來由於極端氣候與各種天災的出現,使得「防災教育」漸行成為受到關注的主題。一般校園中的防災演習,通常只是針對單一種災害進行演練,以及傳遞相關的防災知識。但是以臺灣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有可能同時遭逢地震、颱風、土石流等等多種複合型的災害;而防災工作與防災教育面臨這樣的狀況,勢必也將發展出因應的預演內容。

有鑑於這樣的思考,10月14日在南投縣埔里桃源國小的進行的防災演練中,暨大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便協助呈現出因應複合式災害發生時的處置。由土木系陳皆儒老師撰寫相關的腳本,團隊也協助聯絡外部的社區組織與資源,協調籌備的相關事宜。

這次演練的內容,不僅呈現地震、颱風雨土石流這些複合式災害發生時,應當進行的疏散、安置方式,另外一種「複合」,則是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往常在校園震災演習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橋段包括地震發生時應該如何尋找掩蔽、學生如何疏散、避難,以及校方如何組成自主防災應變的工作團隊等等;而當災害發生之後,公部門或是災害應變中心,可能就必須提供收容民眾的需求,並且進行後續的安置與善後工作。

其實臺灣各縣市幾乎都面臨災害收容空間不足的狀況,假如面臨大型災害,有開設收容所的需要時,往往必須徵用學校等公共空間。但社區民眾進入學校之後,在這個空間裡的指揮權是由誰來負責?這是多數學校尚未意識到需要去處理的部分。在這次的演習腳本當中,社區應變中心進駐校園後,指揮權便從學校轉移到社區手上,這並非是絕對的答案。趁著這次的演練機會,先試著碰觸這個問題,再引導學校與社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想法。


圖:學校與社區的指揮官交接工作指揮權

演練結束後的綜合討論中,關於學校、社區應變中心的指揮權交接轉移再次被提出來討論。起初有部分參與的社區幹部有些不明白這個交接過程的意義何在,經過一番解釋與討論後,大家都能同意指揮權在一個收容處所的重要性,對於收容空間、物資調度、醫療資源等等各項資源的分配,需要有公允的機制。在討論的過程中,參與的學校與社區幹部們也提出:在不同的收容處所中,其實擁有的資源優勢也不盡相同,或許也可以就現有的機制上,重新去思考各種資源的儲備分配與協調方式。

負責撰寫此次演習腳本的陳皆儒老師建議,每年都必須進行的防災演練,可以不只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演習,還能在針對預演的內容進行解釋、提出更多更深刻的思考與討論,進而因地制宜,修正成適合當地社區、學校與相關組織團體之間的合作模式。暨大團隊的副執行長力亞也提出,這其中還將牽涉到教學、研究、實務操作等各方面的綜合成果,希望能將培育的教育訓練,或是示範的機制奠定下來,成為推動的示範點,如此一來也能反應到政策的面向,獲得更實質的影響成果。

藉著這次的演習機會,以及前置的溝通協調作業過程,讓社區組織和民眾盤點自身具有哪些防災的資源,瞭解在外部的支援還沒有到達時,有哪些物資、復原工作可以先行運作。面對需要較為小心處理的災害記憶,暨大團隊試著用比較正向的方式去引導,讓社區設想在突發狀況下,社區有何資源可以運用、各人可以發揮的工作角色,讓民眾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坐等里長或協會去連絡外部的支援進來,這也是「自主防災」希望能夠達成的目的。一旦學校與社區能建立起自主防災的意識與能力,並進行有效的整合,在面對災害來臨時,社會所投入的救災資源就能做出更有效的分配與運用,這也是防災教育的重要目標。


圖:演練結束後,參與的學校與社區幹部與指導委員一起進行討論。


按:關於社區自主防災的更多省思,請參看暨大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的第十九期電子報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