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30

文章分享:


機遇與挑戰: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側記(下)

作者 / 新作坊

在日方四所大學代表分享各自參與地方創生行動歷程,以及與臺日聯盟臺灣成員學校協作經驗後,下午場次則從臺方六所大學的角度出發,細數各校投入大學社會實踐和國際連結的收穫及反思。


圖: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下午場次主持人暨南國際大學武東星校長。

高雄科技大學:「鄰家好漁」從水產出發,國際共培學生投入地方創生行列

「鄰家好漁形塑計畫」是高雄科技大學結合九個系所,共同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戮力於陪伴漁鄉伙伴採用友善智能的水產養殖方式、協助水產食品業者提升品質安全及加值應用、建立地方品牌暨食漁教育推廣、國際社會實踐連結等四項工作。

其中,為了培育地方創生人才、連結國際社會實踐伙伴,高科大特別設立「I-turn地方創生學分學程」,開設十二門課程,課程裡有五門為全英文授課(EMI)。部分EMI課程邀請臺日聯盟日方學校的教師,以線上或實體共同授課之方式,傳授學生臺日兩國地方創生的理論背景、實務應用方法,並且辦理短期的移地參訪共學活動,促進臺日兩地學生的交流,增進對於彼此所處學習環境與地方所面臨之挑戰的認識。學程亦透過Problem-Based Learning &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提案與實踐能力,實際進行地方創生行動。此外,高科大還積極引進外部資源,由具有企業社會責任(CSR)精神的企業贊助「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以實質獎金鼓勵大學生組隊,提出解決地方問題的行動方案。2024年,在高科大與高知大學合作辦理下,共有19組來自國內外大學學生團隊報名,針對合作社區需求提出創意方案,獲選者將進一步以實際行動協助活化地方。


圖:高雄科技大學李筱倩教授。

代表高科大報告的李筱倩教授指出,推動國際交流對於參與教師來說,能提高自身教學創新與跨領域教學實踐研究的能力,而與國際實踐研究社群的合作,有機會引進相關資源和人脈,並促成與SDGs結合的學術研究之發表;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增加學習動力、專業應用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行動力。然而,國際交流合作需要跨國、跨領域的摸索與協調,過程費時耗力,到國外場域參訪與實作,成本亦不低,加上如何吸引有興趣的學生一起投入參與,在在都是挑戰。儘管如此,臺日聯盟就像是大學與地方連結的社群核心,透過臺日學校的結盟合作、資源共享,能把觸角再伸向其他大學,共同投入社會實踐工作,譬如高科大經由高知大學的引介,而能與印尼茂物農業大學(IPB University)展開交流。

影片:2024年2月高雄科技大學&高知大學&千葉大學國際交流。

暨南國際大學:將產業永續及與地方協力治理的經驗和亞太地區伙伴分享

南投水沙連地區的好山好水孕育了美麗風景和豐富農產品,是在地最引以為傲的資產。由暨南大學水沙連學院鄭健雄院長所帶領的USR計畫「水沙連產業永續發展計畫」,從咖啡、觀光產業,以及農特產精緻禮品化三個面向切入,來帶動地方產業的永續發展,也將咖啡種植與製作、鄉村旅宿和餐飲管理等方法技術及人才培育課程帶往國際社會,與日本、東南亞的伙伴學校進行交流及合作。

鄭健雄院長表示,臺日聯盟成立的宗旨之一,是建立臺日從事「地方創生」、「社會創新」大學的實質交流平台。而臺日聯盟從籌備以來,暨大即是重要的參與學校,暨大武東星校長亦獲各校推選擔任臺日聯盟首任會長。在此背景下,暨大團隊積極與聯盟日方學校交流,帶領師生參與訪問、會議、工作坊等活動,分享各自參與地方連結的實務經驗,也透過高知大學引介,安排暨大觀餐系學生到當地飯店實習。經由緊密的交流活動,除了借鏡日本大學培育在地所需人才、投入地方創生的作法,暨大也將在水沙連地區,與地方政府、在地產業及公民團體協力治理的經驗傳播到日本,同時學生們也因為跨國學習,在人格養成、技術習得、跨文化多元能力培養上有所收穫。未來暨大希望在臺日交流的基礎上,將經驗擴散到亞太地區的伙伴學校,實踐區域共榮共好共同發展的理念。


圖:暨南國際大學鄭健雄院長。

中山大學:跨國協作成為彼此的地方關係人口,共享資源培育永續轉型人才

長期推動大學與地方社會連結,高度重視社會責任與校友需求而成立「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的中山大學,由社會系邱花妹副教授代表分享。邱副教授為中山大學USR計畫「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的共同主持人,並擔任其中「循環永續環境」主題的召集人。藉由USR計畫的支持,邱副教授和伙伴透過「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帶領學生在高雄地區和在地居民協作,也和龍谷大學政策學部進行跨國教學合作,從比較的觀點相互切磋與學習,共培地方創生與永續轉型的人才。

從2021年至今的跨校合作,雙方教師在事前透過線上會議充分討論,再以師生線上共同授課與共讀的方式,熟悉彼此並共享社區議題、永續知識框架及實務方法,接著透過互訪與工作坊的方式,實際進入兩校長期合作的場域教學和調查,經由社區為基礎(CBL)及問題解決導向(PBL)的學習,理解不同地方的議題,探究永續轉型的可能方式。而在合作過程中,兩校也簽訂了從院級到校級的MOU,共享彼此的教學與設施資源,減輕師生跨國交流的負擔。


圖:中山大學邱花妹副教授。

邱花妹副教授指出,龍谷大學推動實踐型教育,讓大學本身成為地域振興的協力者,並進一步投入與地方合作的事業,實際履行大學社會責任;學生經由社會實踐的課程與活動,而有了第二故鄉,成了地方的「關係人口」,進而取得「地域公共政策士」的資格;地方的創新與振興方案需要關鍵行動者的驅動與協作,大學在實作中與地方政府、金融機關、公民團體、居民、超級公務員等形成行動者網絡來振興地方;以地方為主體來行動,讓資源與獲益能持續在地循環,環境亦能永續發展。尤其龍谷大學秉持「價值共創」理念,在參與地方創生過程中,努力與地方建立發展願景,讓政策規劃能夠落地實踐。

這些經由跨校交流的觀察與刺激,都讓中山大學師生收穫滿載,有學生從日本回來後,直呼未來也要回到故鄉成為超級公務員,也有學生表示原本遙遠陌生的琵琶湖對他來說已有了情感依戀,是不一樣的「地方」了!藉由跨國合作,兩校師生似乎變成彼此地方的關係人口。訪日之後,中山大學師生也帶著豐富見聞回到美濃,向實踐場域的鄉親分享此行所得,實際將學習成果回餽在地。

東海大學:經由交換留學、師生互訪活動,促進臺日大學交流

促進臺日大學多邊交流與協作,是臺日聯盟成立的目的之一。而在聯盟成立之前,臺灣各大學也經常與國外大學簽訂姊妹校合作協議,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張瑜珊系主任在報告中,特別分析該校與臺日聯盟日方學校締結姊妹校的契機:一是源自教師個人人脈,例如2008年與千葉大學簽訂姊妹校,起因是東海大學有位工設系的老師畢業自千葉大學,透過其牽線而成;二是因緣際會,譬如東海與高知大學兩校教師在國際研討會上相識,而有後續合作及姊妹校結盟的發展;三是加入臺日聯盟後的資源,促成東海大學與信州大學結成姊妹校。

目前東海大學與聯盟學校主要的交流方式有二,包括交換留學、師生互訪活動。在交換留學部分,每年約有1-5名東海學生會至聯盟的日方學校留學,日方學校也會有學生到東海交換。而師生互訪活動則更為頻繁,例如2023年舉行的「臺日國際設計工作營」,即由東海大學工設系與USR計畫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團隊、千葉大學設計系、臺北科技大學工設系共同舉辦,該年主題為「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具永續概念提案」;東海日文系也曾與中山大學、日本北海道名寄市立大學辦理跨校共學活動,除了跨國線上學習,也前往名寄市交流。此外,日文系因教學研究需要,也積極與日本其他大學合作,經由合宿學習、實習體驗、短期參訪……,共同培育學生及交流研究主題。

張主任指出,臺日大學交流活動的關鍵在於:是否有擔任交流事務聯絡的核心教師參與、來自校方或外部補助的經費是否穩定、參與交流的學生人數是否充足,以及因臺日學期形式不同,使得交流時間經常重疊在少數的假期中,需考量如何錯開以避免師生負擔太重。而各大學在制度上能否鼓勵少數願意投入、無私奉獻自己時間與心神,促成國際交流的教師,也是重要的議題。


圖: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張瑜珊系主任。

臺灣海洋大學:「三漁興旺」推動臺日交流共學,帶領師生走進漁村,參與地方創生

臺灣海洋大學USR計畫「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從海洋三生(生活、生產、生態)議題出發,實踐場域為基隆北海岸、連江馬祖,透過與公部門、產業界、在地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打造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促進三漁(漁業、漁村、漁民)興旺及永續發展。其中,擔任「海洋臺灣國際加值」子計畫主持人的楊名豪助理教授表示,海大致力導入臺日地方創生課程,藉由國際交流、海外踏查、移地教學與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工作坊,與地方及國際伙伴學校協力發展彈性共學的教學新模式。

海大在參與臺日聯盟後,積極向聯盟中的高知大學、高科大等友校取經,並開設「日本地方創生」的通識課程,希望能帶領對USR計畫、地方創生所知甚少的大學生,經由課程介紹、「三漁興旺」場域實際體驗、聯盟學校教師跨國線上與實體教學、海外交流事前訓練、赴日交流,逐步認識臺日地方創生的內涵與實例。同時,藉由PBL的訓練,引導學生針對地方議題,設計行動方案。部分學生因此組隊參與前述高科大與高知大舉辦的「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以及美國在臺協會與海洋委員會所辦理的2024海洋危機行動提案競賽。

藉由課程進行國際連結,不僅有學生回饋更能了解臺日地方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學習以不同視角思考問題、提出對策的能力;社區伙伴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到來自日本的大學師生的外部觀點,而開啟嘗試以外語導覽、增加解說標示,和優化遊程的可能性。然而,臺日大學因校園文化、學期時間有較大的差異,實體交流難以在學期中安排,需要富有彈性的學期規劃制度安排(如在寒暑假以短期課程、微學分方式進行)。未來,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建議聯盟考慮擴大參與對象,如以觀察員制度開放更多有心學校參與,讓臺日大學的合作能更廣泛而深入。


圖:臺灣海洋大學楊名豪助理教授。

成功大學:在跨文化與跨領域的學習中,尋找在地社區的健康老化之路

「我們的學生只有跳脫自己的文化(環境),才能夠看得見自己文化的特性,以及臺日文化的差異。」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劉立凡教授,分享今年(2024)2月帶領學生前往日本,與千葉大學師生及社區長者協作經驗時,如此說道。

這次到日本以全英文進行教學與實作的密集課程,是由成功大學USR計畫「相伴2026」支持。擔任該計畫共同主持人的劉教授說,開設「健康老化之路──在社區中學習」這門課程是希望能從事跨文化的學習與交流,尤其這門課需要從高齡者的需求出發,透過異地的深度訪調體驗,能讓學生理解在地不同的需求特性。實際進入社區前,會由兩校教師先進行兩日的線上授課,帶領學生認識健康老化在不同文化下有不同觀點與作法。接下來七天陸續至千葉縣長柄町、千葉大學及鄰近新市鎮,實際參訪當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CCRC)設施,認識千葉大學協助社區健康老化的行動,並以工作坊的形式,訪談城鄉在地長者對於高齡化與健康老化的想法。而訪談的資料,也作為學生思考與分享對於自己老後的高齡生活圖像之素材。


圖:成功大學劉立凡教授。

「對於健康老化議題的學習,因為(臺日社會)各自有不同的需求跟特性,社區的資源也不同,所以這一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我們真的不是能夠彼此模仿,而必須藉由相互的交流更認識自己,走出一條屬於我們前瞻未來的路。」劉教授說,學生經由這次的密集課程可以獲得成大選修課程二學分及千葉大學修業證書,跨文化的實作與學分的認證,對於學生有實質的助益。未來也希望能與臺日聯盟其他的日方學校合作,從高齡者的需求面出發,納入個人與社區資源觀點,探討在地健康老化可能的發展樣貌。

影片:Documentary of Healthy aging - Learning from the community | 2024.02 NCKU x CHIBA。

本次論壇邀請臺日聯盟的伙伴學校,分享近年各校在地方連結、地方創生乃至跨校國際鏈結的實務推動經驗,過程中有收穫,有困難,有突破,有具體的方法產出,也有投入實作後對於未來跨國交流和聯盟發展的期待。期待藉由各校代表的分享,為有意從事國際交流的大專院校提供參考性的作法與省思觀點,並且為臺日聯盟的運作指出可繼續前進的方向。


【延伸閱讀】

機遇與挑戰: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側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