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178

文章分享:


從非日常、異日常,再回歸日常的地方觀光設計:古庄悠泰設計師的高雄體驗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在連接刈水地區觀光、生活和自然的同時,創造和傳播文化價值。」2023年5月23日,在高雄科技大學「台日地方創生、跨校SIG交流工作坊」上,來自長崎縣雲仙市小濱町古庄悠泰設計師如此向與會的來賓和同學介紹他的地方創生實踐理念。他說,來高雄之前,從來沒有想到會在距離小濱將近1,500公里遠的地方,體驗到與小濱同樣的生活節奏與氛圍。

工作坊前一天下午,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研究中心劉文宏主任與李筱倩副主任帶著古庄設計師,到梓官的蚵仔寮漁貨直銷中心逛漁市場。一行人邊走邊聊,交換彼此對當地的觀察與想法,並買了龍蝦、鮑魚、黑鮪魚腹、白帶魚、迦納魚等海鮮,帶到餐廳請店家代為料理。這樣生活感十足的「觀光行程」讓古庄設計師倍感親切。在小濱町,他也是這麼帶著友人或訪客「觀光」的:到當地的鮮魚店採買海鮮,然後沿著海岸邊聊天邊走到附近的自助式蒸汽餐廳,用當地的溫泉蒸汽烹煮食材,並在餐桌上「相談」,分享彼此的地方生活經驗,進而激盪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地方創生。與高雄不同的是,小濱的蒸汽餐廳是自助式的,食客進店後就沒辦法進一步接觸更多地方居民了。因此,古庄設計師說,他回小濱後會借鑑臺灣「代客料理」的模式,邀請地方有趣、有廚藝的居民來蒸汽餐廳與來訪的朋友們一起料理食材,創造更多人們相互接觸、交流的經驗,打造地方生活魅力。


圖:古庄設計師與高雄科技大學的老師們在蚵仔寮觀光漁市採買鮮魚。(圖片提供/高雄科技大學USR鄰家好漁計畫團隊)

在工作坊上談到高雄與小濱的相似性時,古庄悠泰設計師說,兩地同樣都是山海環抱的地區,也同樣面臨了因年輕人口「北漂」到大城市,導致地方文化存續危機的問題。因此,如何利用山、海地區相異卻並存的空間尺度來創造經濟價值,吸引年輕人回鄉,進而讓他們留下來活絡地方的生活文化,是兩地都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在此脈絡下,除了分享自身在小濱的實踐經驗外,古庄設計師也在工作坊上傾聽了永安區新港社區(靠海地區)合作社經理蘇郁瑄、旗山糖廠社區(靠山地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曾渝媗,以及彌陀區(靠海地區)餘香咖啡老闆張博仁的經驗分享。三人都是「U turn」[1]返鄉的青年,高中畢業後離家到城市求學,甚至有人曾經出國工作,後來因為各種機緣,發現自己放不下自身與家鄉土地、父老鄉親間的情感連結,所以決定回鄉生活,進而在高雄各地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地方創生實踐心法。

永安新港社區合作社的蘇郁瑄經理回鄉之初,為了解決社區鄉親皆不看好、不信任(當然自己的爸爸蘇班長除外)、不願意參與的情況,借用社區營造的方法,通過舉辦「尻海風漁夫生活節」來吸引離鄉青年、小朋友回家,建立他們對家鄉的認同,進而通過「孫子回家對阿公阿嬤的吸引力」來取得產銷班成員、小農/小漁的信任,說服他們一起合作,發展有機養殖及食漁教育,帶動地方漁村文化發展。

旗山糖廠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曾渝媗,則因為不想在城市的老人照護機構中養老而決定回鄉。他一方面嘗試恢復椪糖與香蕉絲等傳統古法工藝,以發展「香蕉全利用」的環境教育遊程,藉由遊客的參與來帶動社區居民的自主意識,並建立社區長者照顧體系;另一方面,他也設立「大旗美直賣所」,讓東高雄附近社區的小農能夠以此為集散地,販售農產品,創生地方經濟。

至於彌陀區餘香咖啡的老闆張博仁則藉用「餘香」與「漁鄉」的同音詞,來結合咖啡豆與白蝦,創造「黑白喇」的遊程體驗。他整合地方青年及鄰近大學的資源成立「漁人隊」,發展白蝦與虱目魚養殖的責任生產平台的同時,也在漁塭邊開設彩繪貨櫃屋咖啡店,讓旅客可以在此喝咖啡配白灼蝦,再順道去後面的魚塭捕魚。通過這種「很蝦」的混搭風格,吸引旅客到彌陀來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讓魚塭背後的循環生態知識及養殖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圖:古庄設計師在「台日地方創生、跨校SIG交流工作坊」上分享自身在日本長崎縣小濱町的地方創生實踐理念。(圖片提供/高雄科技大學USR鄰家好漁計畫團隊

三人的經驗,呼應了古庄設計師所說的「串聯觀光、生活與自然」的地方創生模式。一如京都藝術大學教授服部滋樹所言,打造地方魅力,首先要挖掘地方特有的環境資源及人文風土特色,才能進一步通過「設計」將這些元素「地域品牌化」[2],讓此地獨有,而別的地方學不來的地方價值,轉換成為具體可視、可體驗的主題,吸引更多「關係人口」[3]進入地方。這一切過程,都發生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實踐中。通過對既有日常生活空間運用與時間節奏的設計/改造,突顯出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行動背後獨特的地方風土價值與特色,並讓旅客得以在此「新日常生活」的觀光行程中體驗地方生活的魅力,「升級」為關係人口。

因此,所謂「地方創生」,其實是經過設計的「新日常生活」實踐,而每一個地方創生案例的背後,也都有一段人與地方之間感人的生命故事。古庄設計師在工作坊最後的總結時就說,他很能同理三人,特別是蘇郁瑄經理,在地方上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感。作為返鄉定居或移居的外來者,嘗試著打破地方既有時空節奏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居民的質疑與不信任,而此間產生的孤獨與無助,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然而,當這些人成功地將地方的風土資源整合進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進一步打造地域品牌特色時,往往就會帶出許多感人的故事。

不論是曾渝媗執行長活用、利用、使用地方工藝來打造環境教育遊程,以照顧地方長者,還是張博仁先生創造咖啡店與養殖業的異業串聯平台,都是地方創生實踐者與土地、與地方其他居民之間透過日常生活的交往而迸發出來的創意。而高科大海洋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筱倩老師在工作坊結束後也表示,古庄設計師的經驗帶給三位高雄的地方實踐者及與會的同學們不少啟發,希望臺日兩國未來能夠持續彼此相互激勵,共同為地方的發展而努力。

工作坊結束後,因當日下午天候不佳,屏東甚至下起了大雨,於是主辦單位臨時取消了屏東大鵬灣的地方創生參訪及獨木舟體驗行程,改至旗津老街「生活觀光」。比起划獨木舟如此「非日常」的行程,充滿日常生活感的老街散步無疑更適合古庄設計師。於是,在高科大蔡建樹老師的帶領下,一行人開車從楠梓直奔旗津旗后觀光市場購買伴手禮。而當大夥在市場內逐攤試吃各種海洋風味的零嘴點心時,原本預計要帶大家體驗獨木舟的潘志榮教練也特意從屏東帶來荔枝、芒果乾等特產與古庄設計師分享,並跟著大家一起散步聊天。


圖:一行人在旗津老街品嚐碳烤魷魚、甜不辣(老闆招待的),與蚵嗲。

就這樣,買完魷魚絲、烏魚子等零嘴、伴手禮後,一行人繼續到旗津老街覓食。與在小濱時的生活一樣,眾人沿著老街邊品嚐深具臺灣特色的小吃(如蚵嗲、碳烤魷魚等,但豬血糕對古庄設計師來說就敬謝不敏了),邊分享各自的生活經驗。

潘志榮教練談起了他正在進行的珊瑚復育研究。他指導新手潛水技巧時,總不免有學員不小心踩壞珊瑚,讓他決定回學校就讀研究所,研究復育珊瑚的方法。在旗津老街上,他興奮地向古庄設計師說,目前他的團隊已經能做到讓30-40%斷枝的珊瑚重生。而古庄設計師也因此談起了幾年前他幫日本五島列島的珊瑚工廠設計廠房的過程。他當時試圖模仿珊瑚的造型來設計廠房,為了完整重現珊瑚上的「觸手」,他努力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焊接手法才終於成功製作出仿真的珊瑚觸手。

而後,旗津下起了一場短暫的陣雨,一行人卻捨不得放下正在聊天的話題,於是三三兩兩邊聊邊快走到旗津天后宮躲雨。進天后宮之後,高科大海洋事務研究中心楊心瑜經理也為眾人導覽天后宮,詳細介紹媽祖信仰在地方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廟內壁畫與浮雕的宗教意涵。當然,心瑜經理也不忘提醒古庄夫婦,在臺灣,向神明祈禱完之後,「不拍手」才是臺灣參拜廟宇的日常。


圖:高科大海洋事務研究中心楊心瑜經理(前排右一)帶領一行人在旗津天后宮參拜,並了解當地信仰文化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圖片提供/高雄科技大學USR鄰家好漁計畫團隊)

參拜完天后宮後,雨也小了,一行人在細雨中走到旗津渡輪站,隨著同樣具有臺灣在地特色的摩托車搭乘渡輪返回西子灣。旅程的最後,在初夏溽熱的高雄,還有什麼比在西子灣吃一碗大碗公水果冰還要更日常的行程呢?


圖:古庄設計師夫婦以西子灣的大碗公水果冰結束在高雄的行程。(圖片提供/高雄科技大學USR鄰家好漁計畫團隊)


[1] 日本社會用來描述地方居住者遷移路徑的代名詞,指鄉下地方出身,到城市就學或工作後,回到家鄉生活、工作的人。此外還有「I Turn」,指涉城市出身、在城市就學/就業,後來卻轉到地方居住、工作的人,以及「J Turn」,指鄉下地方出身,在城市就學或工作後,到另一個鄉下地方生活、工作的人。

[2]  蔡奕屏,2021,《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臺北:果力文化。

[3] 日本地方創生政策中所使用的名詞,指的是介於「觀光/交流人口」與「定居/移居人口」之間的人口類型,一般會以「交流以上、定居未滿」來形容此類人口的特色。

【延伸閱讀】

在小濱的這些人:循環於溫泉小鎮的設計力

從社群連結到地域活化:日本在地實踐者的三種地方創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