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125

文章分享:


疫起在地方創生機:2022臺日大學聯盟線上工作坊側記(上)

作者 / 新作坊

2022年5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自6月10日起開放外國觀光團入境。這是因應Covid-19疫情強化邊境管制二年多後,首度開放外國遊客組團訪日,而被列為低風險類別的臺灣,團客旅日僅需事先申請簽證,入境可免除篩檢與隔離。日本邊境管制政策的鬆綁,恰也反映出許多國家面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內部雙重壓力的情況,從一開始如臨大敵,到如今疫苗與藥物研發逐漸成熟的前提下,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選項。

而在日本宣布鬆綁邊境的這天上午,有一場契合時局又青力十足的臺日交流活動於線上展開。這場「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工作坊」,以「後疫情地方產業與發展:日本地域振興協力隊與臺灣青年工作站經驗交流」為主題,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邀請臺灣與日本各三位與地方創生相關的參與團隊或個人,分享自己在島國一隅,和地方的人們一起挖掘在地資產、關注地方議題、解決地方/社群需求的工作及生活經驗。過程中,多位講者也特別提到,面對疫情衝擊,地方工作者和病毒共存的因應及調適之道。

首先,由臺灣的「火箭人實驗室(Launcher Lab)」創辦人張彥頡分享「恆春半島的藝文再生」行動歷程。看似酷炫的「火箭人(Launcher)」名稱,其實是取自恆春舊名「瑯嶠」的諧音,期待年輕人們如發射器般,與在地有更多更深的連結。在晴天白雲、蔚藍海水,還有觀光客圍繞的國境之南生活,張彥頡和一群年輕伙伴發現,恆春地區由於觀光產業高度發展(以2020年為例,疫情期間的觀光人次不降反升),造成房價與生活成本大增,加上教育與就業環境嚴峻,使得青年人口外移嚴重。這群對於藝術文化有興趣的青年集結起來,希望透過街區共創、聲音設計、科技體驗等不同方式,讓地方傳統能接續、文化產業能扎根、年輕人能在地安居。

四季如春的半島上,自古蘊藏著豐富的山風雨海自然天籟,還有多元族群交接所留下的民謠古調,透過有心人的推動,恆春的孩子在學校能遇見他人生第一個樂器──月琴。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彥頡和伙伴們進一步透過聲音設計,邀請長輩到錄音室留下吟唱歌聲及影音紀錄來發展地方聲音資料庫,以及邀請青銀音樂人共創「老調新聲」、舉辦「半島歌謠祭」、出版以孩童為對象的民謠有聲故事書等方式,賦予在地傳統新生命,也以此連結居民老少、區域內外的人們。

另外,藉由採集居民生命故事,加上與專業劇團合作,推出結合音樂和戲劇、由老少居民擔任主角的「半島劇場」。《半島風聲 相放伴》這齣舞臺劇從最初的十分鐘短劇,慢慢擴充到九十分鐘的規模,此刻陸續在全臺巡迴演出,未來待恆春文化中心落成後,將有機會成為定目劇,提供遊客造訪恆春時另一個認識當地文化的新途徑。「這些恆春半島上的老人家過去被認為是平凡人物,但他們現在到舞台上,每一個都是非凡的明星。」張彥頡和伙伴想向外傳遞的不只是文化,他們更珍視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記憶和生命樣態。


圖:恆春在地居民與台南人劇團共創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即將在今年7月於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公演。(圖片來源:《半島風聲 相放伴》臉書粉專

在大海的另一端,坐落在富士山腳下的山梨縣富士吉田市,不僅以市內商店街背景就是富士山美麗身影的網紅打卡熱點所聞名,好山好水還造就自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織物產業。為了將傳統的染織品帶入現代人的生活,也為了讓受到進口織品影響及職人日漸凋零的染織產業重新復興,2016年富士吉田市開始舉行織物嘉年華會(Hataori Machi Festival,又稱為織機之町嘉年華會)。這個盛會邀集了不少年輕設計師與染織工作者參與,兩天的活動成功吸引了約一萬人次遊客,此後每年固定舉辦時也都有不少愛好者前往。

2020年後受到Covid-19疫情攪局,染織業者原先能到海外參展、與外國買家交流的機會,或是針對不特定大眾的大小活動都暫時停辦或延期,由移居當地的旅宿業者八木毅 、杉原悠太及地域振興協力隊青年等人便共同發起了一項新企劃「FUJI Textile Week 2021」(富士染織藝術祭2021)。擔任FUJI Textile Week副召集人的杉原悠太,原本在大學修習機械工程,又因興趣投入設計工作,在海外擔任志工與接案設計師數年後,本身是東京人的他移住到距離故鄉1.5小時車程的富士吉田,以自己的專長協助在地產業活化。

杉原悠太說,為期一個月的FUJI Textile Week(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月9日)是因應疫情影響而誕生的地方行動,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提供專業人員,如通路採購、行銷人員、設計師等舉行小型交流活動,以逐步建立起富士吉田地方品牌。過去富士吉田的染織產業多是採Business to Business 模式,承接客戶訂單再製作,甚少開發自家專屬產品。杉原悠太與伙伴協助媒合染織業者與藝術家合作研發新染織品,過程中雙方對於色彩、造型、織法技巧等的討論,處處能碰撞出新火花。儘管眼前看似商機未現,但他們相信建立起新的跨界合作模式與藝術品銷售管道,對於產業未來的市場將極有幫助。杉原悠太也強調,將地方產業與藝術創作結合並帶動產業發展,是FUJI Textile Week與他處藝術節相較最特殊之處。


圖:FUJI Textile Week 2021活動海報。(圖片來源:fujitextileweek IG

2021年的FUJI Textile Week展覽分為商業展與藝術展二部分,後者特別邀請到東京「森美術館」前館長南條史生擔任策展人。對於商務人士來說,到吉田富士除了有窗口接待採買、能進到工廠實際參觀,戶外街道上的藝術展覽也能開啟對織品應用的不同想像,亦或是單純享受藝術品所帶來的美感饗宴。FUJI Textile Week非常重視人與人的連結,在引領買家、藝術家進入織品工廠互動外,也辦理了多場論壇,並以居酒屋的形式提供參與者小酌暢聊同歡。

同時,活動也募集當地高中生加入,協助藝術節的指引與導覽,讓下一代有機會與訪客們接觸和交流。杉原悠太特別指出,富士吉田未設有美術場館,透過每年度藝術活動的辦理,某種程度也扮演起美術館的教育角色,提供當地孩子參與創作、親近藝術、肯定在地文化的管道。「這兩年疫情帶來一些限制,卻也激發出我們非常多的靈感。」杉原悠太熱切地說,未來更希望從地方出發的FUJI Textile Week能將富士吉田打造成面向世界的「Global Textile Salon」。(待續)


圖:藝術家西尾美也在富士吉田當地舊銀行建築屋頂展示的體驗型作品《裏地 / 裏富士》,讓織物與遠方的富士山相互對話,觀展者也能加入互動。(圖片來源:fujitextileweek IG


*本文特別感謝Robert Hsu協助校訂及補充FUJI Textile Week相關內容。

【延伸閱讀】

疫起在地方創生機:2022臺日大學聯盟線上工作坊側記(中)

邱于瑄,〈富士山下的文化傳承!回顧那趟 FUJI Textile Week 之旅,感受結合在地紡織與藝術創作的複合洗禮〉,Wonder

Robert Hsu,〈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的織物之町復活之路〉,雜談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