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踐集刊》第七期 | 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返回電子書列表

《新實踐集刊》第七期


本期《新實踐集刊》共收錄四篇研究論文。首篇〈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方法論、跨域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作者宋世祥自人類學背景出發,探討如何將設計人類學的方法與思維,融入其在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域學士學位學程開設的「設計思考」課程之中。作者藉由田野調查及社區反饋,引導數屆學生設計與製作公園遊具,並實地在高雄鹽埕區施作。文章析論課程與課堂環境設計的細節,佐以學生對課程的評價與回饋,以及授課教師在方法論上的反思與調整,並且詳細引述2000年後新興的設計人類學之重要主張,主張設計人類學能為設計課程提供更全面的場域背景理解與方法反思,避免當前許多設計課程將設計工具化的簡化傾向,讓設計思考與教學更能貼近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進而創造具備反思性與社會介入意涵的教學現場。


第二篇〈社區長照據點中「使用者參與」模式之實踐:埔里鎮厚熊咖啡館的行動研究〉,作者梁鎧麟基於與在地長照服務團體合作設立「厚熊咖啡館」的經驗,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如何於社區長照據點實踐「使用者參與(user involvement)」的照顧模式。作者設計一系列充權長者的服務方案,並實際觀察、訪談參與厚熊咖啡館活動的長者,以實際案例回應近年社會工作的方向往「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轉型。其研究發現,最初僅是被動接受服務的長輩,在社區工作者的引導下,逐漸改變其在服務體系中的角色,開始參與服務設計,從低度參與的資訊提供者,轉向高度參與的服務開創者,在服務體系中達到「自我治理(self-governance)」的理想狀態。


1999 年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即有成員主動投入社區重建與營造工作,2013 年,暨大開始參與「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至今已投入超過十年,是長時間穩定耕耘地方的學校。第三篇〈大學社會實踐與地方公眾感知:以暨大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為例〉,作者江大樹、陳文學、張力亞、余孟哲、林詩凱皆為暨大人社團隊現任或前成員,深耕埔里地方工作多年。此篇研究透過電話訪談收集量化資料,並對照實務案例,評估地方公眾對暨大從事的社區行動的感知程度及探索居民對大學團隊的評價,發展一套具解釋力的「大學社會實踐公共感知框架」,補足過往相關研究較為缺乏的在地民眾視角。


第四篇〈不好說的那群人:番婆鬼生命史的敘事重建與轉譯應用〉,作者李瑞源(Paparil Tavail)、潘正浩(BaukéDai’i)以番婆鬼為題,探討居住於埔里愛蘭台地的平埔原住民巴宰和噶哈巫族,其族群文化中的番婆鬼傳說。此篇文章不僅訪談族人內部流傳的記憶,也觀察番婆鬼進入漢人等其他族群的民間故事時,於近代發生的形象流變。爬梳番婆鬼的再現歷程後,作者進而側寫暨南大學人社團隊結合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資源,製作番婆鬼動畫《巫入其途─Maxa-daxedaxe》的歷程,敘述以族人為本位創作時,轉譯傳統文化的挑戰與省思。


本期雖非主題專輯,然而四篇收錄文章都是作者本土化實踐之後的學術分析與反思,與本刊追求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新知識典範之宗旨相互呼應。期待社會創新的學術論著持續累積後,能成為未來實踐者們的重要資源。

【目錄】

主編的話/呂欣怡

〔研究論文〕

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方法論、跨域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宋世祥

社區長照據點中「使用者參與」模式之實踐:埔里鎮厚熊咖啡館的行動研究/梁鎧麟

大學社會實踐與地方公眾感知:以暨大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為例/江大樹、陳文學、張力亞、余孟哲、林詩凱

不好說的那群人:番婆鬼生命史的敘事重建與轉譯應用/李瑞源(Paparil Tavali) 、潘正浩(Bauké Da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