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48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友善農業的跨域對話:大東原地區、高山部落交流紀行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太平洋海濱常住人口數十人的布農小聚落,跟島嶼南部以果樹栽植為業的淺山地帶,雖然社會脈絡、生產規模互異,卻同樣關注在地友善農業的實踐。大東原團隊的成員以來自山脈另一邊的眼光,帶領我們瞭解高山部落的種種故事,也分享團隊與農友合作的方案成果,期待能以眾人的智慧交流,一起繼續在實踐與翻轉的過程中前行。

社會創新.行動中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

社會創新.行動中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Ⅰ:臺北市社造沙龍見學篇

作者 / 郭怡棻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前線紀實

歲時絮語:小米農事的田野對話

作者 / 謝柏宇(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文中的筆記原是散落在各處、不同次的田調中寫的,本來只是單純地想將所見記錄下來,偶然間讀到陳振義博士關於小米研究的文章,讓我想將這些田野筆記串起來,去理解小米在布農傳統文化、科學描述,與身體勞動中的意義,也讓我找到這些看似瑣碎的田野經驗在理解事情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