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大水溝二手屋——點燃人、物新生命的魔法師

Vol.122 作者 / 邱詩婷、許芯榛(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學生)

大水溝二手屋所展現的社區合作經濟行動,是期待眾人一起攜手來改變,不再只是由個體角度出發,而是經由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溝通,以及互相幫助、包容及理解,共同為一個目標努力。這樣的行動不僅能協助弱勢族群自立、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滿足居民的民生需求,對於社區來說,二手屋所延伸出的團結共好精神,也能讓在地更有凝聚力。

精神障礙者如何在社區過上完整而有價值的生活?伯特利家屋的創新與實踐之路

Vol.114 作者 / 陳彥汝(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研究生)

伯特利家屋位於北海道浦河町,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協助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後能夠重回社區生活。創辦人向谷地生良希望伯特利的每個住民都能決定自己參與工作的方式,也和平常人一樣擁有煩惱和問題,同時也鼓勵住民能夠對自己的症狀展開研究,能夠讓人更了解自己的處境,也幫助他人理解自己所經歷的掙扎與痛苦,並找出與之共處的方法。進而能在社區自立,過著完整而有價值的生活。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下)

Vol.110 作者 / 何貞青(社區工作者)

從事社會工作的人,通常得有一顆堅強的心臟,因為面對的往往是社會上不怎麼美好的一面,必須在個案評估、訪視互動所處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掌握尺度,在現實與殘酷中保持初心,以尋求社會正義的實踐與弱勢族群的關懷。食物銀行目前有三位具社福專業背景的社工員,他們都是暨大畢業的校友,以青年的能量共同支撐食物銀行的運作,將所學落實在社區與職場,不斷在其中成長。

創新‧共享‧食物銀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的故事(上)

Vol.109 作者 / 何貞青(社區工作者)

由南投縣政府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承辦的「南投縣食(實)物銀行烏溪線服務站」,自2017年開辦至今,已服務一萬多個家戶,超過三萬人次。這個援助計畫的執行,不只解決社會弱勢底層溫飽及物資短缺問題,更是在地大學主動打開校園的邊界,積極串聯不同的組織與單位,讓社會資源得以妥善分配;同時,大學的社會責任、教師的研究、學生的學習,都能逐步在過程中實踐與發酵,並進一步與地方橋接。

大臺中一日生活圈:新社宅與舊市場的日常觀察

Vol.109 作者 / 鄭懿婷(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大學實踐計畫在舊城生活圈中所面臨的挑戰是更加多樣,新建的社宅定位明確,大學多聚焦在社福相關的實作議題上;而在舊城區進行推動計畫,大學面臨的是在地深耕團體各有主張,要如何串聯合作、號召更多具有在地情感認同的居民一起參與公共事務?當地方政府對舊區域的未來規劃與居民商家及大學成員的想法不同時,該如何有效溝通,取得共識?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下)

Vol.108 作者 / 黃雁婕(《2022歲稅廉年》影片製作人)

藉由各方人員的專業以及看待事情的多元角度,更能找出彼此都關心的議題或激發創新的點子,這正是大學在其間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主導者,更應該將其視為「引導者」。而在這次結合大學、公部門、社區的專案中,我們嘗試從各方角度切入剖析每一個製作環節,跳脫機械式的思考模式,過程中不停詰問「為什麼」和「怎麼做可以提升行動的附加價值」,以此交流不同參與者的專業知能、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賦予政策宣導更深刻的意義。

大學接案拍片去:《歲稅連年》的永續議題和社區協作經驗(上)

Vol.107 作者 / 黃雁婕(《2022歲稅廉年》影片製作人)

中山大學在今年承攬了財政部高雄國稅局的租稅宣導活動案,由校內的社會創新研究所策畫製作一部宣導影片。本次專案特別之處在於由大學而非業界來執行,其背後的教育意義與願景不言而喻。團隊希望趁著製播影片的機會,促進公眾對於政府政策與公共議題的思考和討論,因此由永續發展議題的精神出發,探討「我輩究竟能帶給下一代什麼?」,並引進過往在地協作經驗,進一步實踐資源共享,擴大製作的附加創意價值。

背著螢幕上街去:我的動物權推廣經驗

Vol.105 作者 / 許心璘(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我透過與大眾的對話瞭解到:關於動物權利這個議題,每個人切入的角度與重視的事物皆不同,有人在意影響「生活方便性」,有人看重「個人健康」,有人擔心原本的「經濟活動」或「產業利益」受損等。因此,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多元的方式與人交流,例如:帶領他人到重視動物權利的餐廳用餐、招待朋友享用自己親手料理、烘焙的蔬食餐點、舉辦公開的共煮活動……。

疫情下的蔬菜箱與食農教育(下):線上食農教育課程

Vol.97 作者 / 吳宗澤 (穀笠合作社執行長)

講求親臨現場、以五感體驗的食農教育轉為線上課程時,要怎麼進行才能讓螢幕另一頭的學童們有感呢?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榖笠合作社的伙伴挑戰線上進行的食農教育課程,重新設計課程內容與教材,轉化為容易在線操作與互動的方式,團隊也藉此機會思考未來能否發展不同類型的體驗活動。

疫情下的蔬菜箱與食農教育(上):埔里農產好物包

Vol.96 作者 / 吳宗澤 (穀笠合作社執行長)

新冠疫情警戒升級期間,網路成為民眾採買生活所需物資的重要管道。面對都市消費者無法隨意出門採購、農村的生產者和店家因疫情銷路不好的窘境,穀笠合作社推出集結埔里在地小農與友善環境店家產品的「埔里農產好物包」,協助小農處理在疫情下的銷路問題,同時也為北部的消費者做好居家防疫的準備,希望透過好物包讓彼此共好,形成「城鄉相放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