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463

文章分享: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圖:【霾哥來了】空污偶動畫系列活動宣傳海報。

實作行動Ⅲ:【霾哥來了】空污偶動畫系列活動

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志工魏閤廷,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作品內容多與環境或土地議題相關。過去在創作與環境有關的動畫過程中一直很苦惱,如何把生硬的內容講得動人?如何讓觀眾對某些看似遙遠的議題產生共鳴?在參與自救會後,魏閤廷與志工們討論希望製作一部以空污為主的偶動畫,在人社中心的初步支持之下落實構想,發展出【霾哥來了】空污偶動畫。這部動畫以埔里小鎮為故事背景,片名取自臺語「別再來了」之意,利用回收紙板等材料耗時精心製作,用幽默的方式表達面對空污霾害時的各種心境。

本次在暨大舉辦的座談會分成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魏閤廷導演播放歷年動畫作品,闡述從動機發想一直到【霾哥來了】製作完成的創作歷程;第二階段,由導演及美術吳豫潔介紹從腳本發想、劇偶製作以及停格動畫拍攝方式。希望藉由有趣的動畫主題與創作者的經驗分享,鼓勵暨大學生從個人興趣和專業出發,運用所長,從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開始,思考大學生在面對社會與環境議題時可以運用哪些方式將關心化為行動。

這系列活動是由人社中心統籌與列出事前準備工作,再請學生依照個人興趣、專長與時間認領工作項目,例如:住學校宿舍的同學因地利之便,於假日到人社中心製作霾哥道具;文筆好且喜歡寫文章的同學負責撰寫海報文案;擅於經營社群網站的同學負責於「暨大大本營」(暨南大學師生所屬的Facebook社團)發布與宣傳本次活動,而前置作業無法協助的同學便負責活動當日場地佈置與善後。

實作行動Ⅳ:空污宣導活動-消滅霾哥任務

學生運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學生餐廳前擺攤進行空污宣導,除了介紹PM2.5的基本特性、健康影響之外,也帶領大家使用暨大資管系戴榮賦老師團隊所研發的「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行動應用程式查詢PM2.5數值,時時掌握生活周遭的空氣品質變化,進一步達到自我防護與減量。


圖:運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學生餐廳前擺攤,向校內師生進行空污宣導。

參與宣導活動的鍾同學說:「第一天的擺攤比較克難,感謝同班同學願意被我拉來當第一波客人,感謝帶我們的資媛學姊顧前顧後,提醒我宣導要注意的要點和口條。第二、三天好一點,宣導不會緊張了,但因為不是賣吃的,也不像熱舞社、熱音社那樣吸引人潮,所以顧攤之餘需要出去發傳單拉人,來玩任務的人平均5、6個,忙來忙去其實時間過得很快,希望他們能有收穫,也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畢竟,空污的來源百百種,徹底防治根本不可能!」


圖:【消滅霾哥任務】空污宣導攤位。

不一樣的服務學習參與同學的回饋

【回饋一】

不同於其他服務學習的單位,在空污小組花費的時間以及籌辦活動所耗費的心力,幾乎可以說是把服務學習課程當成是必修課在學習了。然而雖然疲憊,卻也有更多收穫。這學期最大的挑戰是擺攤宣傳。從事前準備開始,從海報文案撰寫、道具製作、邀請講者、借用場地器材、活動宣傳等,一直到活動中如何擺設攤位與人群互動,甚至事後的檢討會議。不僅認識空污相關知識,更學習到如何規劃活動、如何與人互動等,許多課堂中難以接觸的課程與挑戰。

【回饋二】

這學期很充實,雖然時數的累積不像去圖書館、去醫院的同學那樣容易控制,但每次的活動都不一樣,有輕鬆的也有富挑戰性的,不會無聊。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自己也學了很多。雖然策劃活動費時費力,有時還成效不彰,但夥伴們還是努力朝著理想不停前進。這樣的學習,與學校落實服務學習計劃,以「服務學習課程」作為開啟學生「關懷社會之心」的鎖匙,培養暨大人「關懷社會、服務人群、涵養品格的情懷,進而心胸開闊 、不斷進步」的理念不謀而合。回首發現,或許所謂的「公益」就是拆開一部分的自己,和其他人的「自己」拼起來,相互融成一個溫暖人心的圖案吧!


圖:把「服務學習」當必修課認真學習的學生們,不僅認識了空污相關知識,更學到了如何規劃活動、如何與人互動。

連續帶領服務學習的反思

為了讓學生關懷在地、貼近社會與環境議題,同時解決自救會志工不足的現況。上學年人社中心媒合學生到自救會,原本期待在初期陪伴之後,逐漸轉由自救會志工帶領學生進行後續行動。但是對於平時有個人工作與家庭要兼顧的志工來說,額外抽出時間長期陪伴學生負擔較大。此外,由志工輪流帶領的方式或許可行,但是當志工花費個人時間與心力陪伴與帶領學生之後,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就會離開,此時志工又要再重新帶領新一批同學,對於無給職的志工群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消耗。因此,原本預定由自救會志工肩負起培育學生志工的目標,在考量現實情況下必須重新調整方向。

另一方面,在與自救會共同開會的過程中,觀察到自救會曾針對交通、農業等與空污相關的重要議題提出減量方案,但受限於人力以及必須推動更即時性的宣導活動等,較難長期關注與持續發展重要議題。而透過服務學習,學生能加入重要議題的討論,思考身為大學生如何運用所學提出解決對策,藉此提升重要議題的發展性和延續性。因此安排學生於上半學期透過宣導活動認識空污議題,學期中再由人社中心與自救會共同商討出重要議題,並預先構思學生可以嘗試操作的減量方案內容。

接續再由學生依照興趣選擇想要參與的議題,並與自救會志工共同討論減量方案的可行性與操作方式。學生提出的方案執行困難,大多是受限於上課時間共同討論操作不易、對空污不夠認識等。除了其中一組從大學生角度與需求提出新的構想之外,另外兩組並沒有其他想法。原本預定期中考後要開始操作方案,但未提出想法的兩組遲未展開行動。恰好自救會產生了新的需求,方案也隨之調整,新的方案對學生來說,執行方式相對比較清楚與容易操作。

除了方案執行上的問題,如何突破上述困境找出彼此合作的模式與默契,是更重要的議題。從過程中我意識及學習到,作為自救會與學生的中介平台,不僅需要扮演媒合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商者與專案管理者。這樣多重的身份,需要時常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需求,必須具備耐心與同理心,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和困境。同時也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每位成員的心思與反應,因為團體之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聲音沒有適時表達出來,對於團隊和執行而言都是不利的。

舉例而言,討論方案構想時,大多數的同學沒有表達意見,但從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讀到困惑和無奈。而沒有意見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從方案初期的執行狀況看來,學生明顯是遇到困難的。因此在聆聽與觀察需求之後,還需要不斷琢磨與溝通,將不同的意見轉化為對三方都是最舒適與雙贏的方式。唯有參與者心甘情願,亦即評估個人能力可及,或即便超出一點負荷但仍願意嘗試的情況之下,方案執行才能順利、合作關係也才能永續。

因此第二年的服務學習,大幅減少了自救會志工共同出席陪伴指導的時間,改為依據不同需求邀請合適的志工協助。舉例而言,自救會雖不屬於正式組織也未具備明確分工,但是依據個人興趣與專長,各項事務大致有主責人,包括:環教宣導、平台經營、行政公關等,就能按照各人所長引導學生學習。

而原定由自救會志工發想與主導的空污減量方案,也改為由人社中心主導帶領學生發想與執行減量方案,除了事前諮詢自救會的需求與意見,也適時尋求合適志工的協助。不僅解決人力與時間問題,也是順應自救會的理念——喚起民眾的空污意識後,由個人思考自己能力可及的減量方案並動手去做。經過長期的磨合,逐漸找到合作模式與共事默契,不僅讓空污減量方案推動更加順利,也讓參與其中的每一份子都更有動力。


*本文原刊載於《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7期,經作者修改而成。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