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481

文章分享: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下)

作者 / 周睦怡

編按:今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的三位成員及社區合作伙伴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參加CRISES第五屆國際研討會,發表名為〈在台灣社會創新脈絡下夥伴研究的實踐機制:以東台灣「大學-部落共同工作空間」為例〉(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Partnership Research in Taiwan’s Social Innovation Context: A Case Study on University-Community Co-working Space in a Tribe of Eastern Taiwan)的論文。此行也連帶參訪當地各類型的團結經濟合作社、原住民博物館、環境教育館,交流彼此的實踐經驗與想法。

不論是學術研究者或是實作者,遇到不同國度志同道合的伙伴,總能擦出亮麗的火花,找出其中值得借鏡的精神與做法。新作坊電子報將推出一系列此次精彩豐富的旅程報導,期待能與更多朋友分享,一同思考在地實踐的種種可能。


吸引及服務移居者的住房合作社:Coop Rang 13

值得一提的是,Saint Camille不只是想把當地居民留下來,更想要促進外地年輕人來這裡生活居住,希望人口可以回升。於是鎮政府就與居民共同協力一項人口回流方案,提供住地和一小塊耕地,吸引年輕夫妻移居至此,並延伸成立了一個合作社組織Coop Rang 13來運作這個方案。最初的目標是透過這項計畫,在10年內讓Saint Camille增加10%的人口。運作以來,在7年內就增加了14%的人口。

Coop Rang 13的成立,源自於鎮上一個名為Rang 13的地區。這個地區過去曾經很繁榮,卻因為未被劃入公共建設區域內,導致住戶移往生活機能較為便利的教堂和社區文化中心一帶,而逐漸沒落。剛開始構想人口回流方案時,由於居民不希望這裡成為城市居民的度假區,更希望能招募願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人(特別是有小孩的年輕夫妻,因為有小孩才會有新一代留下來的可能)來此定居,於是就以住房合作社的方式,重新開墾Rang 13。

開墾之初,Rang 13沒有電、也沒有道路和網路,一整片約300英畝的土地,沿著Nicolet河畫出25塊,提供移居者蓋房子、種植和飼養家禽使用。為了吸引更多人來居住,一開始合作社的15位成員,先自行投資請人來開路、接電和網路,目前這些建設均已完成,合作社也有了25位成員,已經達到當初預定的招募數量。

此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來自各自的耕地,多的就賣給附近鄰居或相互交換。由於冬季很長,居民們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有不同的耕作和工作重心,也有許多人是身兼數職,例如接待我們的其中一位年輕人,她在附近的大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工作和讀博士,但其他的時間多在此耕耘,與居民一起設想如何讓這個社區變得更好、更緊密。


圖:Saint Camille提供住地和小塊耕地吸引年輕夫婦移居,圖為新開墾的Rang 13地區。(圖片來源/Municipalité du Canton de Saint-Camille

回應居民需求的各類型合作社

這裡除了提供土地讓年輕人移入外,也很重視移入者的需求,並主動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一開始,新移入者不一定會蓋房子或種東西,但是居民會相互幫忙、分享經驗,讓移入者漸漸養成這些能力。而前文所提到的每週共餐和做pizza的共煮共食活動,就是蒐集居民意見和討論事情很好的場合。另外也有比較正式的討論會,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想法,如:有一些移入的年輕夫婦就希望能有小朋友課後活動的地方,提供父母還沒下班的孩子臨時學習和玩耍的去處。社區會設法回應這樣的需求,或發展出如課後活動企劃等下一個方案的主題。

社區還有以當地小家庭為需求的小旅行,這跟台灣的鄉村社區構想的小旅行很不一樣,台灣思考的是如何吸引觀光客,但在Saint Camille想的是服務地方的需求,透過小旅行的規劃,把在地的文史、重要地景和人物,變成小旅行的元素,讓社區居民和新移入者共同深入認識地方的過去與現在,更有助於居民們一起共創未來。


圖:Rang 13居民飼養的雞群,生產的新鮮雞蛋除了自家食用,也會和鄰居交易。

居民的各種需求推動了社區成立新的組織和服務來回應,這是Saint Camille許多合作社出現的原因,同時也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居民之間的關係都是透過共作累積基礎,藉由互助及知識經驗的分享,來強化彼此的信任和凝聚力。拜訪期間,我們參與了週二的共餐活動,會講英文的居民都很熱情的幫我們介紹食物,親切詢問我們從哪裡來、對這裡的感覺如何。我想這種社區凝聚力,真的只有親自到訪,才能夠理解。

此外,不論是社區廚房、文化中心或社區公共事務,很大一部分的人力都來自社區志工。大約八成的Saint Camille居民會加入志工工作,因此居民們彼此都很熟悉,要共同做事情的時候很容易一呼百應。

這次造訪Saint Camille的行程是透過主辦研討會的魁北克省社會創新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innovations socials, 簡稱CRISES)祕書處幫忙推薦,我只跟一位居民代表通信,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幫忙安排了社區的幾個重要合作社、大學合作夥伴和鎮長來與我們交流。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而在與他們實際相處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這些討論及分享是他們的日常,他們接納我們一起參與,而不是特別配合我們的動員。由此可見,平時不管是當地的合作組織、鎮政府及大學的合作夥伴,彼此的互動及合作是密集且頻繁的。

社區與學術機構的合作

Saint Camille與學術機構的合作,包括與鄰近的謝布魯克大學(Sherbrooke University)一起執行地方發展工作坊,以及之前完成的Rural Lab計畫。另外,Saint Camille也跟CRISES進行社會創新研究合作,共同舉辦工作坊,推動社區與大學跨域知識的共建和共享,並透過學術工作者帶入社會創新、社會經濟和社區發展等新觀念及新知識的刺激。

而2013年成立的「創新區域發展與社會經濟」(Territoires innovants en économie sociale et solidaire, 簡稱TIESS),也是Saint Camille的合作夥伴之一。這個組織是由參與CRISES的幾所學校,以及NGO、工會、社區成員所組成,除了社會創新議題外,特別關注社會經濟與地域發展的創新實驗方案。TIESS有點類似社會經濟組織的孵化器,在合作的社區都有地方代表,其工作重點在於發現和回應地方需求,透過知識和經驗傳遞和分享,發掘地方的特色和智慧,並且向社區學習。

目前TIESS正在建置一個名為「Bridge」的網站,預計今年秋天正式上線。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大學和正在進行社會經濟實作項目的社區互動,藉由文字、影片等不同形式的案例分享,交流實作經驗。網站的另一個功能,是提供有意從事實作者相關的諮詢服務;實作者可以到網站上提問,有經驗的夥伴或研究者會在線上回覆,所以實作者無須從零開始。這種方式提供了面對面互動以外,跨空間的即時交流管道。

TIESS認為部分的實作者是一個人單打獨鬥,有時不免會感到孤單,透過「Bridge」能發現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而覺得有人一起努力,可以更有力量。另一方面,經驗分享其實是集體智慧的累積,要能發揮「Bridge」共創、共享、共有的連結效用,使用者需要意識到,當他從網站獲得多少有用的資訊時,自己也必要有相對的貢獻。唯有這樣的互惠關係建立起來,才能讓網站持續運作並且嘉惠他人。換句話說,「Bridge」不是一個單向資訊傳遞的網站,而是在社會經濟社群中,架起多方參與及交流的「共好之橋」。其建置背後的思維更為宏觀,也更具理想性,很值得有類似功能的「新作坊」網站參考。

附帶一提,幾位執行或與大學計畫合作的夥伴,其實也是居住在Rang 13,深入參與地方發展和公共事務的在地區民。


圖:與Saint Camille在地組織的代表合影,左三為居住在當地的TIESS成員。

在地思維,全球行動

此次參訪是一個很棒的經驗,在這裡看到許多小鎮創新的能量和創意。雖然台灣的鄉村和部落與Saint Camille的發展脈絡有很多的不同,但也面臨到類似的挑戰,這讓有著文化和語言差異的我們,很能夠理解且珍惜彼此分享的經驗。人社實踐計畫在進行的方案,部分與Saint Camille在做的事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他們對於人社實踐計畫與原住民部落的合作,更是印象深刻。

不管在何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Saint Camille以一個鎮的規模在實踐社會創新,並且帶著他們的經驗與其他國家的鄉村社區分享。透過持續的互訪,以及影像和文化的交流來連結國際的偏遠社區,如在西非馬利的農村,協助募款建立婦女的手作坊。用在地思維思考,以全球化的網絡和視野來行動,是Saint Camille在思考共同未來與行動的準則,而多元性的組成,讓這個小鎮更有能量,也形塑出小鎮居民包容、創新和互助的特色。

交流過程中,居民的分享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國家發展的優劣往往把重點放在城市其實是誤導的,更應該看到鄉村的發展,鄉村強,國家才是真的強。因為鄉村人少資源有限,更強調互助合作,這才是一個國家認同形成重要的基礎!」


圖:擁有豐沛創新能量和居民高度自主參與的Saint Camille是個迷人的小鎮。(圖片來源/Municipalité du Canton de Saint-Camille


〔相關連結〕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上)

打造社區合作網絡:魁北克團結經濟合作社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