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345

文章分享:


日本見學記Ⅲ:保護社區存續的樫田小學

作者 / 郭怡棻

撕開手裡的麵包放進嘴裡,坐在對面六年級的她忽然開口問:「Do you like our school?」趕緊把咀嚼一半的麵包吞下肚,回答:「Yes,大好き。」只見她心滿意足地點點頭,喝了一口餐盤裡的玻璃罐裝牛奶,青澀笑容從嘴角漾開。

事實上,「很喜歡(大好き)」遠不足以表達這次來到樫田小學參訪的驚奇歡喜之情。在與校長座談及隨堂參觀之後,校方主動安排我們分組與不同年級的小朋友共食。坐在小小的椅凳上,彼此以不流利的日語摻著英語再配上肢體語言,聊著學校、食物和臺灣。學校細心的活動規劃,讓學生學習不怕生,進而能熟悉接待賓客的禮儀,來客也能透過和學生近距離互動更加認識學校。


圖:與樫田小學全校師生一起共享午餐,體驗學校的日常生活。。

緊鄰廚房的餐廳坐著全校五十六位學生和十九位教職員,每天由不同值日代表幫忙打菜和帶領大家喊開動。談起這種異於日本其他小學各班在教室用餐的方式,校長久保正明說這就是學校人數少的好處,全校師生能聚在一起談笑用餐,營造家庭的氣氛。餐桌上的跨國交流還在努力比手畫腳進行中,值日代表已站起身來確認大伙兒是否用餐完畢,站在餐桌前叮嚀碗盤收拾等飯後注意事項。從他自信的表現來看,每天輪流的說話訓練,讓樫田小學的孩子很習慣在眾人面前發言。

被綠色環繞的小學

這天早上,從繁華的大阪市區搭半小時的電車,再轉乘一、二個小時才有一班的公車,搖搖晃晃四十分鐘後,車子在「樫田校前」的站牌前停靠。下了車,眼前一片綠意盎然,卻沒有什麼人跡,唯獨寫著「綠色之中的特認校樫田小學」(緑の中の特認校樫田小)的大招牌直挺挺地站在農田之中,迎接我們的到來。


圖:綠色之中的特認校樫田小學。

位於大阪府高槻市的樫田小學,於1874年創校,雖然處於大阪與京都之間繁榮的高槻市,卻因為遠離市區、交通不便,加上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影響,在2002年以前,學生曾經剩下不到三十人,即將面臨廢校危機。

目前在日本約有兩千多所偏鄉小學,每年有一百所顫巍巍地處於廢校的生死關頭。為了不讓學校被裁撤,許多社區和學校開始想方設法吸引外地人移居,例如號召社區民眾組成接待家庭,吸引都市兒童來「國內留學」,或是提供學校宿舍與社區閒置空間,讓外地家族搬到本地「Long stay」。

而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林業、觀光業的樫田地區,地方重要的年度行事或集會往往都在小學舉辦,學校和社區彼此唇齒相依,關係十分緊密。社區居民也擔心如果小學裁撤了,就學不方便會流失更多年輕人,導致社區僅剩老人家居住,最後甚至走向滅村一途。在學校方面,除了擔憂廢校問題,也考量到學生人數銳減,會讓孩子上學時缺乏同伴一起學習玩耍,影響了教學品質。因此,學校和社區彼此商量合作,決定不採取併校,或是需要添購設備、尋找空間,負擔較大的國內留學方式,而是向高槻市教育委員會[1]提出開放學區的「特認制度實施校[2]申請。2002年9月,成為高槻市唯一一所經政府特別認定的「特認校」,從隔年4月起,只要是在高槻市設籍的學童,都能跨學區到樫田小學報名就讀。


圖:隨堂參觀上課情形,學校並未特意改變教學內容以迎合參觀者。

打開學區大門招生

一開始,社區和家長還很擔心本地孩子個性單純,遇到城市來的活潑新同學,可能因為背景不同而適應不良,就要求學校把外來學生人數限制在一半以下。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適應良好,限制也就鬆綁了,之後外地生人數逐漸超過本地生。以今年(2016)來說,全校五十六位學生,外地生就占了四十三位。

讓我們吃驚的是,在日本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幾乎是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讓孩子獨自或與同學結伴上下學。所以這些居住在樫田地區以外的孩子,每天自己搭著四十分鐘的公車,或是乘坐電車再換公車,長途跋涉到學校上課。也許是看到臺灣來的訪客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久保校長趕緊補充說:「學校和家長也不是完全不顧孩子的安全,從公車的起站及沿途重要的站點,都會有一些義工和家長幫忙看顧。」

如同電視劇般的學校生活

更令人好奇的是樫田小學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家長和孩子願意每天不辭辛苦來回通學,甚至某些家庭是兄弟姊妹一起從外地結伴來上課?

身為樫田小學畢業生的久保校長露出溫柔的微笑,指著窗外綠景,告訴我們學校的課程不僅只在校內進行,社區的山林田野都是孩子學習的教室。配合著季節更迭,春天學生赤腳在社區提供的「學習田」插秧,夏天在河畔嬉遊觀察青蛙,秋天割稻打穀化作午餐的盤中飧,冬天搗年糕製味噌搓稻草繩。學校不僅注重正規課程內的教學,[3]也把社區的自然生態和產業文化納入,帶領學生以五感去體驗。

田間的農夫、熟悉工藝的匠人、善於醃製食物的主婦,這些社區的達人們看到學生人數年年增加,地方變得生氣蓬勃,都很樂意到學校擔任義工,使出看家本領傳授給孩子新鮮知識和傳統技能。另外,由於公車班次不多,放學以後離公車到站還有一段時間,加上山村家戶距離遠,孩子回家沒有玩伴,部分年級的學生若提早下課,就可以免費參加「下課後教室」,由老師與社區人士組成的義工陪伴孩子寫作業和玩耍。

久保校長說:「這是讓社區的居民一起來保護我們這個學校。現在各地都在少子化,若再減少下去,很可能學校就會不見,因此保護好這個學校就是保護我們這個社區,讓我們的社區可以存續。」


圖:久保正明校長介紹學校招生方式,以及料理教室和學習田。

受惠於自然之美、農耕之樂和社區之情的不只是孩子而已,樫田小學在每年暑假都會舉辦「Summer school」,邀請家長與孩子到學校集體夜宿,一起將學校田地生產的作物烹調成美食,親子相偕走進社區山林探險戲水,晚上拉著手圍繞營火歌舞。歲末全校共演的音樂劇和年度運動會,家長及社區居民都是重要的支持與參與者。這些在其他學校很少能獲得的經驗,都能在樫田小學親身體驗,多采多姿的活動,點點滴滴的相處,蓄積了情感,蒸餾出回憶,為孩子創造快樂的童年,連帶強化了家長對學校與社區的認同感。

向全世界放送訊息

久保校長很清楚特任校的經營,不單只有與社區、家庭合作充實課程內容,打造教學特色,也需要積極宣傳,讓大家知道這間學校的存在。於是就在校園外頭,面臨社區主要道路的農地裡放上不干擾景觀的大招牌,同時在學校網站刊登完整的學校介紹、行事曆、通信刊物,更規劃了「今日的樫田」專欄,以圖文展現當天學習活動,內容每日更新,家長和外界能隨時掌握學校動態。

隨著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維持小班教學的品質,考量校園空間及公車座位有限,每年僅招收一班十人的學生。久保校長特別指著招生海報說明,學校在10月的時候會舉辦入學說明會,有興趣的家長能來參觀學校設施和上課內容;11月,家長再帶著孩子來參加體驗入學活動,觀察孩子喜不喜歡這間學校;之後還有面談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與學校老師、教育委員會成員一起坐下來聊一聊入學相關問題。最後才由家長遞出申請書,如果申請人數超過,就用抽籤決定入學資格。慎重的招生程序,全為了能找到真心喜愛這所被綠色環繞學校的孩子。


圖:與小學相鄰的樫田幼稚園也是採用「特認園」的方式招生,久保校長身兼幼稚園園長。右圖為幼稚園內的攀岩設施。

同村協力拉拔孩子長大

回程搭公車時,我們一行人擔心佔去孩子的座位,本來想要先讓孩子上車。沒想到,公車一到,校長卻請我們先上車就坐,他說這裡的習慣是客人先上車,再來才是學生。果然待我們入座後,就看見有大孩子上車點數座位,再指揮低年級生上車三人一排,坐在靠門口處,之後中高年級生才陸續排隊上車。過程中笑語不斷,洋溢著下課後的輕鬆歡樂氣息,卻處處顯得井然有序。

眾人揮手向窗外的師長告別,車子緩緩前駛。沿途經過重重綠蔭,澗谷裡溪水流淌,車上的孩子們嘰嘰喳喳,喧鬧可愛,我們好似搭上正要去遠足的公車。直到下了山,沿途靠站,看著孩子依依不捨地與友伴說再見,下車後又興奮地拉著媽媽的手,仰頭說個不停,好像要把今天在學校所有發生的事情一股腦兒講完。這才讓我們驚覺:「原來,上學是這麼快樂的事情啊!」

有句非洲古諺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全村的力量」(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走過廢校危機,打破學區限制的樫田小學,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堅持尊重差異的小班教學,提供學生足夠的空間,能充分伸展自我;開放教室,走向戶外,學生隨時能親近自然,感受時序遞嬗、生命流轉;更主動連結人情綿密的社區網絡,形成新的學校、社區、家庭伙伴關係,共同撐起教養下一代的重責大任。於是,就在同村協力拉拔孩子長大的同時,活力慢慢注入山村,讓小校得以茁壯不廢,偏鄉總有人家安居。


圖:樫田小學設計的吉祥物,靈感來自於當地常見的蛙類,還有呼應社區名稱的樫樹果實。

 


[1] 日本的市町村教育委員會是地方基層教育行政機關,管理或執行該市町村的教育事務與法律規定。

[2] 開放學區限制的「特認制度實施校」(特認校),須由地方教育委員會核准,主要適用於人數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且學校受惠於自然環境,具有地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