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894

文章分享: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作者 / 黃資媛

上篇介紹了學生參與社區共同推動空污減量的過程,前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讓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知; 後半學期著重於「解決空污」,讓學生在瞭解問題後,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進而解決?接續上篇的健康組內容,接著記錄交通和農業兩個議題的減量方案。

【交通組】空污減量方案

2014 年8月底由人社中心和自救會共同舉辦的「南投地區PM2.5空污防制宣導志工培訓工作坊」,當時參與培訓的志工共分成四組,各組針對不同目標族群提出空污減量方案初步構想,包括:「小學生-舉辦空污防制冬令營」、「青少年-規劃空污議題攝影比賽」、「一般民眾-發展菜市場宣導方案」、「空氣污染源製造者-設計反怠速貼紙與空污桌遊初稿」。

這些構想具備創意和可行性,但是在後續執行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繼續發展和實作,自救會初步討論後希望公益服務交通組負責執行其中的「菜市場宣導」方案。然而學生認為進到菜市場宣導,因上課的因素時間上較難配合,對於執行方式也存有疑慮,在溝通討論之後,學生提出一個以學生需求為主的全新方案。住學校宿舍又沒有機車的同學,因課程或生活所需,到埔里鎮上的方式多半是搭乘校車再步行前往目的地,但費時過長且無法到比較遠的區域(如:埔里鎮立圖書館),因此學生希望將學生宿舍前的廢棄腳踏車整新後佈放於校車下車點,提供同學騎乘使用,一來解決同學在埔里鎮上的交通問題,二來透過串聯不同交通載具打造低碳便利的生活圈。構想雖好,但暨大生是否有這層需求?推動後學生是否願意使用甚至以校車和腳踏車取代機車?交通組將著重在計畫的使用者意願調查,藉由設計問卷進行訪查,歸納彙整出學生需求,期望後續將此方案提供給校方或後續執行單位參考。

學生將線上問卷張貼在暨大非官方的Facebook社團「暨大大本營」,並於午餐時間在學生餐廳區發放紙本問卷,調查日期為 2015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共九天,調查對象為暨南大學學生,最後共得336份有效問卷,其中大一、大二學生佔63%,住在學校宿舍者佔58%,沒有汽機車以及平時以校車做為代步工具的受訪者皆為54%。根據問卷結果,願意使用校車結合公共腳踏車系統(CN-Bike)的受訪者約78%(其中沒有交通工具者約83%願意使用,有汽車者約70%願意使用,有機車者約73%願意使用,如下圖所示),但需要付費時願意使用的比率降至56%。在付費方案的選擇上呈現多元的結果,46%受訪者選擇10元/次使用CN-Bike,28%選擇依使用時間分段收費,18%選擇10元/時的方式付費,8%選擇100元/月的月租方式。


圖:擁有汽機車與使用 CN-Bike 意願之交叉分析結果 。

交通組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提出「廢棄腳踏車活化利用-串聯暨大校車點,打造低碳便利生活圈」的方案,在初期討論與設計問卷時,曾提出一些後續執行上的問題而認為這樣的方案過於理想,在分析問卷結果後發現收費會降低二成左右的使用意願,進而建議搭配學生證刷卡並讓學生免費使用的措施。

整體而言,本次方案從使用者調查結果看來,學生的接受度是高的(大約七至八成),雖然構想可行,但在後續規劃與執行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例如:

  1. 使用者(人)——僅限定暨大師生?或開放給埔里鎮民與觀光客使用?
  2. 執行者(人)——暨大校內單位或學生課程專題?與鎮公所或在地團體的合作機制?
  3. 預訂地點(地)––校車點附近是否有合適的區域可停放自行車?周邊店家住家的意願以及土地使用權?
  4. 自行車(物)——自行車的租用制度與軟硬體設備?
  5. 營運費用(錢)——使用者可接受的收費機制?自行車整修維護的管理費用?

上述問題的探討解決以及後續的規劃執行,需要更多人力的長期投入,本學期交通組率先跑了第一棒,接下來希望有更多老師、同學與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們共同接棒。

【農業組】空污減量行動

雖然自救會長期宣導,但年底冬末埔里露天燃燒問題仍層出不窮,不時在Facebook埔里在地社團看到民眾張貼住家旁邊露天燃燒的照片,秋冬季節空氣對流弱、不利污染物擴散,在這樣的大氣條件之下,露燃將使空氣品質更加惡化,民眾拍照並打電話向環保局檢舉,卻時常遇到舉證不足(未拍到行為人)而無法罰款的情況,面對這個問題,在濃煙升起打電話檢舉時污染已經產生,是否可以從源頭減少燃燒,從行為面著手改善?露天燃燒的成因包括燃燒垃圾、金紙、枯枝落葉以及農業廢棄物等,由於年底即將面臨二期稻作收割期,自救會夥伴與學生討論後,決定先以減少燃燒農業廢棄物的行為為主。執行上,需要瞭解農民燃燒的動機、現有農業廢棄物的種類以及處理方式,除了蒐集資料之外,同時訪查埔里在地不以燃燒解決農廢的農友們,希望學生透過蒐集資料、整理案例,歸納出農廢處理的可行方案,下一波再邀集各相關單位針對農廢共同討論減量措施。

然而,在方案構想成形後學生遲未展開行動。11月中旬,埔里在地青農阿宏提出農廢利用的創新方案,農友將農廢分類後,部份碎枝可以提供給靛花青工房做天然植物染,農友也可以租借共用的樹枝打碎機,請阿宏將農廢打碎後再由農友灑進土裡堆肥,提供「不燒」的可能。這個結合農廢再利用與共用樹枝打碎機的構想是否符合農友的需求,需要人力初步調查使用意願。藉由這個機會,將原先的農業組方案調整成設計問卷並透過電話訪談瞭解農友的耕種與農廢處理現況,同時詢問其對樹枝打碎機的看法與使用意願。問卷由學生初擬再由自救會夥伴修正,經初步討論後自救會建議訪談對象以具備友善耕種概念的農友為主,初期先從較願意接受此觀念的族群切入,如果接受度高再慢慢擴大接觸範圍,訪談名單主要由我和自救會共同提供,皆是以自然無毒友善觀念耕種的農友,共九位,農友主要以瓜果根莖類(44%)、經濟作物類(44%)、果樹類(12%)為主要作物,並以蔬菜雜作類為次要作物。

彙整電話訪談的資料,觀察到農民燃燒農業廢棄物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受限於時間、精力、金錢、土地、知識技術:在上述要件有限的情況之下,燃燒是農民處理農業廢棄物最省時、省力、省錢的方法。
  2. 資訊零散:網路上有關農廢處理的資料太過零散,對於農友而言,較難取得完整且詳盡的處理資訊。
  3. 舊習難改:根據老一輩的經驗傳承且長期以此方式處理農廢,觀念上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
  4. 稽查監督制度:政府單位未嚴謹落實監督與稽查的責任,會讓部分民眾存有僥倖心態。

根據上述問題,學生提出兩個解決對策:

(A)「建置資訊平台」:將相關資訊蒐集與統整後更新到「PM2.5資訊網[1]平台上,讓農民方便查詢且能在單一平台上查詢到完整的資料與作法,減少資訊零散造成的不便;

(B)「宣導、宣導、再宣導」:不厭其煩地宣導,告知正確的資訊、消除錯誤的認知、提供有效的方法,並耐心等待時間發酵。

根據電話訪談紀錄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

  1. 農友處理農廢的方式以擱置在田裡最多(57%),選擇這個方式大多是因為農廢量少、作物特性,以及以農廢覆蓋田區可抑制雜草生長,也有少部分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只好堆在田裡;其次是採用堆肥方式(29%),大部分是知道如何堆肥或農廢量少;最後是以燃燒方式處理(4%),主要是不知道如何處理或是認為燃燒有其必要。
  2. 九位農友中僅有三位有租借樹枝打碎機的需求,不需要的原因包括:農廢量少、可自行將農廢打入田裡當肥料、受地形所限機具難以進入、如果有需要自己買一台比較方便等。
  3. 農業廢棄物不只是植物(有機質),也包括塑膠網、黑色地布、農藥罐等,很多人燃燒的東西其實是這些不能自然分解的東西。
  4. 不僅只有農民會有露天燃燒的行為,也有許多一般居民會燃燒垃圾或是枯枝落葉。
  5. 農民並非長期、長時間燃燒農廢,且空氣污染並非以燃燒農廢為最大來源。

這些現象讓我重新思考,「露天燃燒」這個議題,是否過度主觀地將行為人指向「農民」?回顧問卷,發現題目並未直接指出露天燃燒為農民所造成,僅以「請問你知道PM2.5空污和對健康的影響嗎」瞭解農民對空污的認識程度;回顧訪談紀錄,發現上述第3、4、5點的農友意見皆出現在某位同學的訪談紀錄當中,這位同學的情況比較特別,他本身就有接觸農業,並且訪談的三位農友當中,有兩位是他原本就認識的朋友,雙方是以閒聊的方式在討論這個議題,具有一定的信任基礎,農友在過程中較願意聊久一點,並多談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同學在問答上則提到「空污是農民所造成」的觀念,或許因此引起農友的反彈,而出現為己捍衛的聲音,不過這樣的方式讓訪談內容較為深入,也提供我們重新思考此議題不同面相的機會;其他同學由於對農業議題不瞭解且雙方彼此不認識,呈現一般電訪的情況,訪談時間短且資訊較少。從電訪結果看來,這個以解決農友燃燒農廢而生的樹枝打碎機方案,並不如預期般受到農友的需要,原因可能出在受訪對象的設定,友善耕種的農友大多對環境具備一定的觀念,不會以燃燒作為處理農廢的方式,農友也依據種植作物的不同發展出方便處理的方式。

藉由本次機會讓學生實際與農友接觸,瞭解真實的現況與需求,進而從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並實際做出網站,我覺得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不過在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問題,之後有機會將繼續分享本學期帶領公益服務所面臨的問題探討與對策。


[1]PM2.5資訊網」由暨大外文四吳家瑩同學建立。

〔相關連結〕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