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366

文章分享:


好伴共同空間與舊城區地域營造的個案分析

作者 / 邱嘉緣、張珮綺、陳東升

好伴進入台中中區的前置準備是在中區蹲點,以「中區再生基地」舉辦的「步行天堂培力工作坊」作為起點,進行社區資源盤點和網絡建立的工作,並參與在地各項活動,達到半年以上的時間。這段期間成功地連結「中區再生基地」、「魚麗共同廚房」、「陳雕刻處」等在地創新創業組織。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是廣義的,那就是在一個空間共同努力做一件可以累積資源且有意義的事情。這個空間可以是建築物內部的共同空間、可以是一個社區、也可以是一個城市。好伴選定一棟位在中區,具有七十幾年歷史的老建築開設共同工作空間,是建立一個槓桿的支點,吸引更多有意願改變的年輕人,聚集到好伴這個空間。透過幾種不同管道接觸社會議題及各類資訊,進行社會創新行動方案的操作,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好伴因此也有不同的形象定位。作為「資訊平台」由好伴主辦的共同工作聚會「好伴日」、社會創新講座「社會創新系列講座」、食物與環保議題的「廚房裡的食物旅行」;合辦的活動如公民論壇「哲學星期五」、創業活動「Startup Weekend創業週末」工作坊;協辦的社企講座「社企流」工作坊、聚會交流活動「交點台中」,以及各類議題性活動:網路創業聚會、獨立遊戲開發工作坊、前端開發社群聚會、小農紀錄片影展、獨立新聞媒體講座…等等,透過各種講座活動的導入,為台中引入資訊。

圖:廚房裡的食物旅行:檸檬手作品體驗。
 

作為「社會創新實作平台」,提供實體空間及軟體資源如青年培力計畫「座伴計畫」的執行,甚至是許多非系統性的意見交流及資源共享,串連起在地組織及各地青年實作團隊。而作為「共同工作空間」讓個人工作者或新創團隊實際進駐,異業交流。這些人透過好伴的不同管道,討論可以為這個城市做的事情,組成團隊實際推動。有些人可以進駐到好伴,也有些人就是在整個城市共同作業落實自己的想法,所以好伴的共同工作空間和整個城市當成是一個共同工作空間是相互滲透的、相互串聯,最後的結果是更多想合作的人進到舊市區。這些交疊的共同工作空間,促進更多的居民合作和公共參與,強健公民社會的基礎。

 
2014年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舉辦的城市大地博物館-「生活在舊城的三十天」,以台中中區的生活空間,建築,事件,文件記錄,居民生活樣態當素材,以靜態展覽和動態操作結合,把中區轉變成博物館。靜態展覽包含閒置空間彩繪、攝影展、在地店家體驗;動態操作則有縱貫三十天的「開幕成果發表」「綠川市集」及「閉幕分享會」三大活動,以及團隊或店家的小型活動:兔子體驗會、綠川小旅行、在東南亞小吃店的音樂電影會、雕刻店的專長換工、金工體驗、獨立書店的藝文活動…等,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瞭解舊市區,願意進入舊市區,參與市區營造的工作。由好伴兩位創辦人,與來自台灣與香港大學七位實習店長共同策劃與推動。
圖:臺中舊城小旅行。
 

好伴的實習店長制度,在國內外人力甄補和動員發揮相當大的效果。由於好伴在創辦階段到東京、大阪、京都、首爾、香港等各地交流,受到香港大學的重視,成為社會科學院暑期學生海外實習合作機構之一;而好伴自籌辦以來,透過群眾募資以及網路平台臉書粉絲頁的用心經營,在年輕世代累積一些正面品牌形象,因此可以在暑假期間成功推動實習店長,吸引有能力的年輕朋友參與好伴的大型城市營造工作。而城市大地博物館的主體是在地居民,透過活動與展覽,讓許多人看到中區居民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資產,沒落的市區可以重新建立居民的認同感和社會連結,更有意願參予社區公共事務。

 
城市大地博物館的其中主要項目是好伴過去所培力的四組座伴計畫團隊的成果發表。「座伴計畫」是一個連結年輕朋友進入舊市區提出實作方案的種子計畫,甄選具有社會創新行動方案的青年團隊,以半年為一期,期間透過業師諮詢、講座活動、媒體曝光、資源連結,使得這些年輕世代團隊,針對他們所關注的議題,持續且深入的操作,並發展出可能自我維持的模式,進展為社會經濟組織或是社會企業。四組團隊分別針對「棄兔認養」「樹木保護」「移工認同」及「職人文化」的議題進行操作:
 

(1)「友愛兔」希望透過中途兔攝影,協助中途兔送養,讓更多人看到兔子的美好,以友善的態度認識兔子,也能瞭解兔子所面臨的問題,並推動以認養代替購買。

(2)「薪新職人」以攝影紀錄中區傳統職人及新創青年的面孔,大圖輸出後在中區的街道做大型展覽,以影響作為一個橋樑,呈現沒落卻執著,也不斷在創新的舊城。 

(3)「好的質變」以移動(旅行、遷移)的意象來呈現一部屬於台中和舊城的電影,並帶出移工的議題。運用中區的特色地景,屬於陽光城市的人情溫度,創作一部充滿臺中味的劇情片。

(4)「樹語人」因為茄冬老樹運動而集結的樹語人協會,希望藉由群眾藝術體驗、創作工作坊、綠川小旅行讓更多市民關注台中的老樹,延續並保存屬於這座城市豐富的生態及文化價值。

 
而實習店長和座伴計畫相輔相成,為期六週的實習期間,必須對於社會創新以及共同工作空間進行案例分析,並負責執行與好伴或舊城有關之專案,藉由操作過程感知中區,並且累積實作經驗。建立培育年輕人才的模組,擴大青年社會創新世代的連結,而座伴計畫可以促成有意願在台中中區長期耕耘的團隊,發展成社會企業,在地深耕。
 

「座伴計畫」與「生活在舊城的三十天」城市大地博物館策展的經費是來自慕哲社會企業的支持,經費規模約15萬元。其他並沒有政府部門資源的挹注。相較於許多政府部門補助的計畫,花費百萬或是更多費用,都不見的可以達顯著的公眾參與成效。

舊城生活三十天出版紙本報紙,並成立臉書社團,一週就已經累積1500位粉絲。參與各項展覽活動、講座、綠川市集的公眾超過四千位以上。也有不少的粉絲主動表達參予活動的意願,甚至於主動提出舊市區轉變的構想並加以實踐,這樣的展覽不只是觀看與了解,也是一種公共參與動員的管道。「綠川市集」首開先例在中區內的綠川沿岸舉辦市集活動,邀請中區在地組織、青創店家及座伴計畫議題團隊共同參與,吸引眾多人潮,廣獲好評。「生活在舊城三十天」城市大地博物館就是一種社會創新的實作,可以引起更多公眾對於社會創新的了解,找到不同的方法解決舊市區既有的問題,落實社會創新的想法。有些團隊為取得穩定資源,長期進行社會實踐,可以選擇創辦社會企業,從市場取得經費,很可能成為好伴共同工作空間付費進駐者,一起分擔實體空間使用經費,並且可以讓不同專長、不同目標的團隊相互交流,激發新的構想,形成合作與創意積極發生的良性機制。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的營運藉由更大共同工作空間的打造,反而有很好的機會建立一個完整的共同工作空間穩定運作的生態體系。
 
好伴未來的營運目標將鎖定舊城公民提案,透過如「生活在舊城的三十天」大地博物館策展、定期舉辦的「綠川市集」以及「舊城小旅行」,透過這些藝文展演,讓公眾關注舊市區議題,進而透過實體空間及軟體資源支持,進行舊城再生行動方案操作。
 
提出好伴的案例來介紹,是因為好伴成立在2013年11月,比「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略晚4個月,沒有公部門經費挹注,也沒有許多專任工作人員,以及大學當成後盾。兩個23歲的年輕人,必須要維持經濟上的自主,每天面對營運收入的壓力,還要投入舊城的地域營造。創業9個月,遭遇到非常多的困難,但是完成的事情遠超出旁觀者的預期。好伴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投入舊市區地域營造工作,所展現的意義在於維持高度的自主性和彈性。由於經費和資源自主,不會受到補助單位,特別是政府部門各種規範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時間發起新的方案、新的做法。自主營運的操作,會創造出一種願意隨時彈性調整、吸取不同創見、願意承認失敗的態度,組織文化不像受到充分保護的國營事業消極被動、按表操課,而是主動積極尋求創新性改變。